乙肝血液怎么传播

乙肝血液传播的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常见的血液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在乙肝疫苗广泛应用之前,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导致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乙肝筛查手段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但仍存在于一些医疗资源相对落后或非法采血等特殊情况中。例如,在不正规的采血点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未消毒器具进行采血,就可能使健康人感染乙肝病毒。

破损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传播:当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时,接触了乙肝病毒阳性者的血液,就有可能感染乙肝。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的物品,若乙肝病毒阳性者使用过这些物品,健康人再接触,就有感染风险;在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进行有创操作,如纹身、打耳洞等,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器械,也会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有皮肤外伤,接触到乙肝病毒阳性者的血液,也可能通过破损皮肤感染乙肝。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容易出现微小破损而未被察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儿童接触乙肝病毒阳性者的血液。

乙肝血液传播的防范措施

医疗方面: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操作规范,对于手术器械、注射器等必须进行彻底消毒,避免因器械污染导致乙肝传播。血站等机构要严格进行血液筛查,确保输入的血液安全。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若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要采取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的风险。

个人生活方面: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的物品,如剃须刀、牙刷等。在进行一些可能接触血液的活动时,如纹身、打耳洞等,要选择正规、消毒严格的场所。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注意自身血液的防护,避免血液接触他人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在照顾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如果自身有皮肤破损,要做好防护,如佩戴手套等。对于儿童,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教育儿童不与他人共用可能造成皮肤损伤的物品,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皮肤健康,及时处理儿童的皮肤外伤,防止接触乙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