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是怎么回事

出血性疾病是指正常止血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异常情况,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因素:血管本身异常或血管外因素导致血管壁通透性、脆性或收缩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出血,如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等。

2.血小板因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等,可导致止血功能障碍。

3.凝血因子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如血友病A、血友病B等,会使凝血过程受阻,引起出血。

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抗凝物质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可导致血液不易凝固而出血,如抗凝血酶缺乏症、DIC等。

5.其他:如血管性血友病、尿毒症性出血等。

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主要包括:

1.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感染性疾病需抗感染,维生素缺乏需补充维生素等。

2.止血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如药物止血、手术止血等。

3.替代治疗: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

4.其他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抗凝治疗等。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同时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总之,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