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胸外科疾病概述
心胸外科主要诊治心脏、肺部、食管以及纵隔等胸部器官的疾病。这些疾病种类繁多,严重程度不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二、常见心胸外科疾病类型
1.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亲感染(如风疹病毒)、接触有害物质等相关。先天性心脏病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耐力下降等。
2.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常见症状为胸痛、胸闷,可放射至肩背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易发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3.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吸烟是肺癌的最重要高危因素,此外,职业暴露(如石棉、氡气等)、空气污染、肺部慢性疾病等也与肺癌发病相关。早期肺癌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发热等症状。
4.食管癌: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长期吸烟、饮酒、喜食烫食、不良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快、食物粗糙等)以及某些食管慢性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等)增加患病风险。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初步观察心脏、肺部、纵隔等大致形态,发现心脏增大、肺部阴影等异常,但对于较小病变敏感性较低。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胸部器官结构,对肺部小结节、纵隔肿瘤、心脏大血管病变等诊断价值高,可明确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心脏超声: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诊断意义重大,可直观看到心脏各腔室大小、瓣膜活动情况、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等。
2.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如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等)可辅助肺癌、食管癌诊断,但特异性有限。
痰液检查:对肺癌诊断有一定帮助,通过痰液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癌细胞。
3.内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气管、支气管内病变,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中央型肺癌。
食管镜:用于食管癌诊断,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病变,并取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四、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心脏手术:针对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等进行治疗;冠心病患者可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改善心肌供血。
肺部手术:肺癌多采用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等,根据肿瘤分期和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术式。
食管手术:食管癌主要治疗方式为食管癌根治术,切除病变食管并进行消化道重建。
2.药物治疗
冠心病: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用于调脂稳定斑块。
肺癌:化疗药物如顺铂、吉西他滨等,可用于晚期肺癌患者的全身化疗,控制肿瘤进展。
3.放射治疗
肺癌: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放疗可缓解症状。
食管癌:与化疗联合,即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五、康复与护理
1.术后康复
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可使用呼吸训练器,促进肺复张,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活动指导:术后早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从床上翻身、坐起,到床边站立、行走,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饮食护理
一般患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满足机体康复需求。
食管癌患者:术后需严格禁食禁水,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先从清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软食,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快、过多。
六、生活方式建议
1.戒烟限酒:吸烟是多种心胸外科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肺癌、冠心病等发病风险;过量饮酒也对心脏、食管等器官有不良影响,应适量饮酒。
2.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冠心病、食管癌等疾病。
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4.适当运动: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七、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生长发育情况,按时进行预防接种,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预防呼吸道感染。术后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等检查。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心胸外科疾病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术后康复过程中,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3.孕妇:孕期发现心胸外科疾病,治疗需谨慎选择,尽量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一些可暂时观察的疾病,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需手术,要选择合适时机和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做好保胎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