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避孕药主要分为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三大类:
1.短效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改变宫颈黏液的性状、阻止精子穿透、抗着床等机制而达到避孕的目的。常见药物有复方炔诺酮片、复方甲地孕酮片等。这类避孕药需要规律服用,通常在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服用,连服21天为一个周期。短效避孕药避孕效率较高,可达99%左右,还能调节经期、改善痤疮等,但需要严格按照规律服药,否则可能影响避孕效果。
2.长效避孕药:多为长效雌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孕激素配伍制成,通过抑制排卵起到避孕作用。常用药物如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长效避孕药服药一次可避孕1个月,使用较为方便。然而,由于其激素含量较大,副作用相对明显,如恶心、呕吐、月经紊乱等,长期使用可能对内分泌产生较大影响,目前使用相对较少。
3.紧急避孕药:是在无防护性生活或避孕失败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了防止妊娠而采用的避孕方法。常见药物有左炔诺孕酮片、米非司酮片。紧急避孕药主要通过抑制排卵、阻止受精卵着床等方式发挥作用。通常在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有效,越早服用效果越好。但紧急避孕药激素剂量大,副作用明显,如恶心、呕吐、月经紊乱等,且仅对一次无保护性行为有效,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法频繁使用,建议每年使用不超过3次。
二、特殊人群提示:
1.未成年人:身体和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使用避孕药尤其是紧急避孕药,可能对内分泌系统造成较大冲击,影响月经周期和生殖健康。若需避孕,建议优先采用屏障避孕法如使用避孕套等。若因特殊情况使用避孕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哺乳期女性:短效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能抑制乳汁分泌,影响母乳喂养,应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短效避孕药,可选择仅含孕激素的短效避孕药。紧急避孕药含有大量激素,可能对乳汁质量产生影响,服用后需暂停哺乳一段时间,具体时长需咨询医生。
3.患有慢性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女性,使用避孕药可能增加疾病风险或加重病情。例如,有高血压的女性使用避孕药,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此类人群如需避孕,应先咨询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后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
4.年龄较大女性:年龄超过35岁且长期吸烟的女性,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这类人群应避免使用此类避孕药,可选择其他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如宫内节育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