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大量临床研究证实,CBT可有效改善抑郁焦虑症状。其通过引导患者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如过度概括、灾难化等,并逐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习惯,从而调整情绪状态。例如,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接受CBT治疗的抑郁焦虑患者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人际治疗:聚焦于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帮助其改善沟通、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研究表明,人际治疗能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尤其对于因人际关系紧张引发情绪问题的患者效果明显,相关研究显示其可提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情绪适应能力。
-正念减压疗法:通过教导患者专注当下、觉察自身情绪与身体感受,减少负面情绪的反刍。多项研究证实,正念训练可降低抑郁焦虑水平,例如正念冥想8周干预后,参与者的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显著降低,其机制与调节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有关。
2.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抑郁焦虑患者。rTMS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特定区域,调节神经活动。多项临床研究显示,rTMS对改善抑郁焦虑症状有一定疗效,尤其对前额叶等与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的刺激可产生积极作用。
-电休克治疗(ECT):主要用于重度抑郁焦虑且药物、常规心理治疗无效的情况。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如患者存在严重自杀观念、药物治疗无法耐受等。其通过短暂的电刺激引发大脑皮质放电,改善神经功能,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并评估风险。
3.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干预:规律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研究证实运动可促进内啡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分泌,从而改善情绪。例如,长期坚持运动的人群抑郁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缺乏运动者。
-饮食调节:摄入富含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的饮食模式有助于维持神经递质平衡。例如,地中海饮食因富含抗氧化剂、不饱和脂肪酸等,被研究认为对改善情绪有积极作用,相关队列研究显示遵循地中海饮食的人群抑郁风险降低。
-睡眠管理: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对情绪调节至关重要。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影响神经递质稳态,增加抑郁焦虑风险。建立规律的睡眠作息、营造舒适睡眠环境等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进而缓解情绪问题。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需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由专业医师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用。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发挥作用,但需注意儿童青少年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孕妇哺乳期女性需权衡药物对母婴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婴儿影响小的药物;老年患者因生理机能衰退及可能合并其他疾病,药物使用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