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什么时候打

一、乙肝疫苗接种时机

1.常规接种

新生儿:乙肝疫苗的第一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尤其是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这对于阻断母婴传播极为关键。随后,需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研究表明,按照0、1、6月的程序接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乙肝表面抗体,提供长期的保护。

儿童及成人: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种史不详,且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均为阴性者,需接种乙肝疫苗。接种程序与新生儿完成基础免疫程序类似,即按0、1、2、12月方案,共接种4剂;也可采用0、1、6月方案,接种3剂。具体方案可根据个体情况和当地接种建议选择。

2.特殊情况接种

暴露后预防:若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如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到乙肝病毒阳性血液等,应立即(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后续按正常程序完成剩余剂次接种。这样能有效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及儿童

早产、低体重儿: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满1个月且体重达到2000克及以上时,开始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并按照0、1、6月程序完成3剂接种。因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重过低时接种可能影响免疫效果。

有过敏史: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止接种。如接种后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过敏情况,以便后续评估是否适合继续接种。

2.成年人

患有急性疾病:如感冒、发热、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应待病情恢复后再接种。因为急性疾病期间人体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此时接种可能影响疫苗效果,也可能加重病情或导致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慢性疾病患者:慢性疾病处于稳定期可以接种,但如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如慢性肝炎活动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需待病情控制稳定后再接种。

三、衍生需求解释

1.接种后抗体检测: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后12个月,建议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若抗体滴度≥10mIU/ml,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若抗体滴度<10mIU/ml,提示免疫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补种疫苗。

2.加强免疫:一般人群完成全程接种后,多数人可获得长期保护,无需加强免疫。但对于高危人群,如经常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乙肝患者家属等,若抗体滴度随时间下降至<10mIU/ml,可考虑加强接种1剂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