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的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由各种病原体侵入肠道引起的腹泻,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生活用品或接触被感染者等方式传播。

病原体类型及相关特点

细菌:常见的有志贺菌属(引起志贺菌性痢疾)、大肠埃希菌(如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可导致旅行者腹泻等)。志贺菌感染后,患者多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大便次数频繁,每天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肠埃希菌中的某些血清型可产生肠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功能亢进,引起大量水样便。

病毒: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毒之一,在秋冬季节高发,可导致婴幼儿出现发热、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引起暴发流行,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寄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患者可有腹痛、腹泻,大便呈果酱样,伴有腥臭味。

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感染病原体后腹泻症状往往较为明显。除了腹泻外,还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且容易发生脱水。因为婴幼儿皮肤含水量相对较高,细胞外液容量较大,一旦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出现较快,表现为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囟门凹陷、尿量减少等。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若不及时补液纠正脱水,可能会危及生命。

-儿童及成人:儿童和成人感染病原体后,除了有腹泻症状外,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成人感染志贺菌后,腹痛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可表现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而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某些病原体后,腹泻症状可能相对婴幼儿来说没有那么容易出现严重脱水,但如果是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的成人,感染后也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一般症状:多数患者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的性状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细菌感染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病毒感染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等。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发热程度可因病原体及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少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是否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以及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是否接触过感染源(如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是否去过传染病流行地区等)。例如患者在食用了不洁海鲜后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就要考虑细菌性食物中毒等感染性腹泻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虫卵等。如果粪便中有较多白细胞、红细胞,提示可能有肠道的炎症、侵袭性感染,如志贺菌感染时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红细胞。

-病原体检测:包括粪便病原体的培养(如培养出志贺菌等病原菌可明确细菌感染的病原体)、病毒抗原检测(如通过免疫荧光法等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诺如病毒抗原等)、寄生虫检测(查找粪便中的寄生虫虫卵或滋养体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感染性腹泻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方面,急性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可以口服补液盐,尤其是对于能够口服的患者,口服补液盐可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不能口服或脱水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根据病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志贺菌感染,在药敏试验指导下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痢疾则需要选用抗阿米巴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饮食卫生:不吃变质、不洁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海产品要确保煮熟煮透。例如在购买海鲜时要选择新鲜的,烹饪时要将海鲜彻底煮熟,避免因食用未煮熟的海鲜而感染寄生虫或细菌。

饮水安全: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尤其是在endemic地区(寄生虫病流行地区),要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可以通过煮沸、消毒等方式对饮用水进行处理后再饮用。

个人卫生:注意手卫生,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儿童由于自我卫生意识较差,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要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减少感染病原体的机会。此外,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防止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受到污染,从源头上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