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遗尿是怎么回事

一、定义与分类

夜间遗尿是指5岁及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现象,可分为原发性(自幼年起无长时间不遗尿阶段)和继发性(曾有至少6个月不遗尿后又出现)。

二、发病机制

1.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正常人体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若分泌不足则夜间尿量增多,易引发遗尿。

2.膀胱功能异常:膀胱容量小或逼尿肌不稳定,导致无法储存夜间产生的适量尿液。

3.睡眠觉醒障碍:患儿睡眠过深,对膀胱充盈的感知不敏感,不能及时觉醒排尿。

三、常见原因

1.遗传因素:若父母一方有夜间遗尿史,子女发病风险较常人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生理发育相关基因起作用。

2.生理发育未完善:5-10岁儿童神经系统对膀胱的控制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易出现夜间遗尿;青少年期可能因心理压力、睡眠习惯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3.疾病因素: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尿道畸形)、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可导致继发性夜间遗尿,但相对少见。

四、不同年龄段特点

儿童期(5-10岁):多与生理发育未完善相关,抗利尿激素分泌昼夜节律尚未稳定,膀胱容量较小,易发生夜间遗尿。

青少年期:除生理因素外,可能受学习压力、心理情绪等影响,部分青少年因担心遗尿而出现睡眠焦虑,进一步加重遗尿症状。

五、诊断评估

1.病史询问:了解遗尿频率、每次尿量、睡眠深度、是否有日间排尿异常等。

2.体格检查:检查泌尿系统外观、神经系统等,排查结构异常。

3.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测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等;超声检查评估膀胱、肾脏结构;必要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

六、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睡前限制饮水,避免食用利尿食物(如西瓜等),建立规律排尿习惯,白天定时排尿延长间隔。

-唤醒训练:设置闹钟于夜间预计遗尿时间前1小时唤醒患儿排尿,帮助建立膀胱感知觉醒的反射。

2.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等药物可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但需严格遵循适应证,低龄儿童慎用,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心理支持:关注患儿心理状态,避免因遗尿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应给予理解与鼓励,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注重心理疏导,避免过度责备,通过非药物干预逐步帮助建立正常排尿习惯,随着生理发育多数可自行改善。

青少年患者:需关注学习生活压力对遗尿的影响,协助其调整作息与心态,必要时结合心理干预缓解因遗尿导致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