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尿液浓缩,减少夜间尿量。若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尿液生成量增多,超出膀胱夜间的储存能力,从而引发遗尿。
二、发育因素
1.膀胱功能发育不完善:儿童时期膀胱容量相对较小,且神经对膀胱充盈的感知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夜间不能及时感知膀胱充盈并唤醒排尿,易出现遗尿。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儿童膀胱功能会逐渐完善,但部分儿童可能持续存在发育延迟情况。
三、疾病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先天性尿道畸形可影响尿液正常排出,导致排尿控制异常;尿路感染时炎症刺激膀胱,使膀胱敏感性增高,容易出现尿频、尿急甚至遗尿现象;泌尿系统结石等病变也可能干扰正常排尿功能,引发夜间遗尿。
2.神经系统疾病:如脊柱裂会影响神经传导,使得对膀胱的控制出现障碍;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发作时可能影响排尿中枢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夜间遗尿。
四、遗传因素
遗传在夜间遗尿中起到一定作用,若父母一方有夜间遗尿病史,子女患病风险较无家族史的儿童有所增加,可能与遗传物质决定的排尿相关神经、激素调节等功能异常有关。
五、心理因素
儿童在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如家庭环境变化(搬家、父母离异等)、入学适应困难等,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焦虑,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控,从而引发夜间遗尿。
六、生活方式因素
睡前大量饮水、摄入含咖啡因或利尿成分的饮品(如咖啡、浓茶等),会使夜间尿液生成增多;白天过度疲劳,睡眠过深,可能导致儿童不易被膀胱充盈唤醒,也容易出现夜间遗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