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一、腹痛

高位小肠梗阻时,梗阻部位以上强烈肠蠕动,引起阵发性绞痛。疼痛多位于上腹部,发作较为频繁,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一般每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随后间隔一段时间再次发作。疼痛的产生是由于肠管强烈收缩试图克服梗阻部位的阻力,推动肠内容物通过。

二、呕吐

1.早期出现:高位小肠梗阻时,由于梗阻部位高,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这是因为梗阻近端肠管内积聚的消化液和气体刺激肠壁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呕吐中枢兴奋,从而产生呕吐。

2.呕吐物性质:初期呕吐物多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可含有胆汁。若梗阻持续不缓解,呕吐物可能会变得更浓稠,出现粪样物,这往往提示梗阻时间较长,肠管内细菌大量繁殖,消化液与肠内容物发酵、腐败。

三、腹胀

1.相对较轻:高位小肠梗阻时腹胀程度相对低位小肠梗阻较轻。因为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容积相对较小,积聚的气体和液体量有限,所以腹胀多局限于上腹部。

2.原因:主要是由于梗阻近端肠管内气体和液体的积聚,导致肠管扩张,进而引起腹胀。但由于梗阻部位高,气体和液体较易通过呕吐排出,使得腹胀程度受到一定限制。

四、停止排气排便

1.不完全梗阻:在高位小肠梗阻早期,可能仍会有少量的排气排便,这是因为梗阻近端肠管内残留的气体和粪便在梗阻初期仍可排出。

2.完全梗阻:随着梗阻进一步发展,肠内容物无法通过梗阻部位,最终会导致停止排气排便。这表明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完全受阻,肠腔被完全堵塞。

五、全身症状

1.脱水:由于频繁呕吐,丢失大量消化液,可导致患者脱水。脱水的程度与呕吐量及持续时间有关,患者可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等表现。严重脱水时,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症状。

2.电解质紊乱: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如钾、钠、氯等。频繁呕吐可导致这些电解质大量丢失,引起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患者可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神志淡漠等症状。

3.酸碱平衡失调:高位小肠梗阻时,由于丢失大量含盐酸的胃液,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患者表现为呼吸浅慢、头晕、手足抽搐等症状。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脱水加重,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也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六、体征

1.腹部压痛: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压痛部位多与梗阻部位相关。压痛是由于肠管扩张、肠壁张力增加以及炎症刺激腹膜所致。一般压痛程度较轻,无反跳痛和肌紧张,但如果梗阻时间较长,出现肠绞窄时,压痛会明显加重,并可伴有反跳痛和肌紧张。

2.肠鸣音亢进:听诊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呈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这是因为梗阻近端肠管强烈蠕动,气体和液体通过狭窄的肠腔时产生这种特殊的声音。当肠管过度扩张,肠壁变薄,蠕动减弱时,肠鸣音也可减弱或消失。

3.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在腹壁较薄的患者,有时可在上腹部看到肠型及蠕动波。肠型是扩张的肠管在腹壁表面的投影,蠕动波则是肠管蠕动时在腹壁上的表现,这是肠梗阻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

对于高位小肠梗阻的治疗,常用药物有生长抑素、乌司他丁。

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的肠管相对较细,发生高位小肠梗阻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容易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哭闹不止、频繁呕吐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高位小肠梗阻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同时,老年人的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恢复较慢,在病情缓解后,饮食调整要循序渐进,从易消化的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3.孕妇:孕妇发生高位小肠梗阻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病情,还要关注对胎儿的影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和药物。如果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治疗,要充分权衡手术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活动,以减少肠梗阻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