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手术后胳膊肿怎么办

一、淋巴水肿的评估与监测

评估方法:通过体格检查、周径测量等方式评估胳膊肿胀程度,定期测量上臂不同部位(如肘上10cm、肘上15cm等)的周径并记录,与健侧对比,及时发现肿胀变化。对于有乳腺癌手术史的患者,应密切关注上肢肿胀的早期迹象,如皮肤紧绷感、沉重感等。

监测频率:术后早期可每周测量1-2次,病情稳定后可每月测量1次,如有异常变化则增加测量频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监测频率可根据个体恢复情况适当调整,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恢复相对较慢,可适当增加测量观察的频次。

二、物理治疗方法

压力治疗

-弹性绷带包扎:使用弹性绷带从手指开始向近端缠绕上肢,压力应适中,以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且能促进淋巴回流为宜。一般白天活动时使用弹性绷带包扎,夜间可适当放松或更换为压力袖套。对于乳腺癌术后年轻女性患者,需考虑美观因素,可选择合适的压力绷带产品,同时要确保压力治疗的有效性。

-压力袖套:定制合适的压力袖套,其压力梯度设计有助于促进淋巴液向心回流。压力袖套的压力范围需根据患者肿胀程度进行选择,一般从20-30mmHg(毫米汞柱)等不同压力级别中挑选适合患者的。

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以及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关节的屈伸等训练,每天多次,每次每个动作可进行10-15次重复。不同年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强度和方式可有所不同,老年患者训练时应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范围。

-淋巴引流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上肢淋巴引流按摩,按照特定的淋巴引流方向和手法促进淋巴液回流。按摩手法需轻柔,避免在肿胀明显、皮肤破损等部位进行。对于有乳腺癌手术史且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摩时要特别注意力度和方式,防止加重基础疾病症状。

三、生活方式调整

上肢护理

-避免受伤:术后胳膊肿胀的上肢应避免受伤、蚊虫叮咬等,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加重肿胀。无论是何种年龄的患者,都要注意保护患肢,如避免提重物、长时间下垂等。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清洁上肢皮肤,保持皮肤干燥,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例如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清洁后及时擦干水分。

体位调整

-休息时体位: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上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淋巴回流,如在休息时用枕头将上肢垫高。不同性别患者可根据自身舒适情况调整抬高的角度和时间,但一般每次抬高15-3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日常活动体位:在日常活动中尽量避免上肢长时间下垂或处于低平位置,如长时间打电话时可使用免提设备,减少上肢下垂时间。

四、医疗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目前对于乳腺癌术后胳膊肿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若存在感染等情况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是否使用药物及药物种类。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淋巴水肿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淋巴-静脉吻合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由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方式。例如对于肿胀非常严重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干预,但要充分告知患者手术相关风险和可能的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