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1.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基石,如甲氨蝶呤,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断DNA合成发挥抗风湿作用,使用时需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评估安全性;来氟米特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产生,需关注腹泻、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2.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如英夫利西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坏死因子阻断其生物学活性,起效较快,但需评估患者感染筛查情况,警惕结核、乙型肝炎等感染风险;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如托珠单抗),适用于传统DMARDs疗效不佳者,需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
3.靶向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通过抑制Janus激酶信号传导调节免疫反应,适用于传统DMARDs疗效欠佳者,需注意感染、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二、非药物治疗
1.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急性期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关节功能;缓解期加强肌力训练,如利用弹力带进行手部肌力锻炼等,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但需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2.物理治疗:热疗(如温水浴)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疼痛与僵硬;冷疗适用于急性炎症期,缓解肿胀疼痛,但需注意控制温度与时间,避免冻伤或烫伤;针灸等中医疗法可辅助改善症状,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三、特殊人群考量
1.儿童患者: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需权衡利弊,密切监测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
2.孕妇患者:孕期类风湿关节炎治疗需综合母婴安全评估,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在风湿科与产科医生共同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妊娠早期尽量避免使用高风险药物。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治疗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选用低剂量甲氨蝶呤等,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根据体力调整运动强度,避免因运动不当加重关节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