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血(bld)的常见情况
潜血是指尿液或粪便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
尿液潜血
-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尿液潜血,这是因为运动导致肾脏轻微损伤或肾小球通透性暂时改变,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比如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大量高强度运动,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病理性因素:泌尿系统疾病是导致尿液潜血的常见原因,如肾小球肾炎,多种病因可引起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使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泌尿系统结石,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导致潜血,不同部位的结石表现有所不同,如肾结石可能有腰部疼痛伴潜血,膀胱结石可能有排尿中断伴潜血;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容易出血,从而出现尿液潜血,多见于中老年人,肾癌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膀胱癌也多以无痛性血尿为主要表现。另外,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尿液潜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身体各部位出血,包括泌尿系统出血;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时,也会出现尿液潜血,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有过敏史,除了尿液潜血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等表现。
粪便潜血
-生理性因素:食用大量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可能导致粪便潜血试验假阳性,这是因为食物中的铁经过消化吸收后,可能影响粪便潜血试验的结果。
-病理性因素:消化道溃疡是常见原因,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部位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混入粪便中,导致潜血,患者常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等表现;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肿瘤组织糜烂、坏死导致出血,引起粪便潜血,多见于中老年人,胃癌可能伴有腹痛、消瘦、食欲不振等表现,结肠癌可能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表现;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导致出血,出现粪便潜血,患者常有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表现。
潜血检查的意义及相关指标
尿液潜血检查指标:尿液潜血试验结果通常用阴性或阳性表示,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出血情况。进一步还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等,有助于鉴别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为变形红细胞,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为正常形态红细胞。
粪便潜血检查指标:粪便潜血试验有化学法和免疫法等,化学法可能受食物等因素干扰,免疫法相对特异性更高。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对于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持续的粪便潜血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不同人群潜血情况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出现潜血需特别关注,如儿童尿液潜血,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相对多见,比如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除了尿液潜血外,可能伴有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儿童粪便潜血,要考虑是否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感染,可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女性:女性尿液潜血需考虑是否与生理期有关,生理期可能有少量经血混入尿液导致潜血假阳性,所以女性进行尿液潜血检查时最好避开生理期;女性粪便潜血还要考虑妇科疾病是否累及消化道,如盆腔炎等炎症可能波及肠道,导致肠道黏膜出血出现粪便潜血。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潜血更要警惕肿瘤等严重疾病,因为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无论是尿液潜血还是粪便潜血,都应进一步详细检查,如老年人尿液潜血要排查泌尿系统肿瘤,粪便潜血要排查消化道肿瘤等,同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合并的其他慢性疾病对出血的影响,如老年人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检查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
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大量吸烟的人尿液或粪便潜血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吸烟会损害身体多个系统的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的功能,增加出血倾向;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如抗凝剂等,也可能导致潜血风险增加,因为这些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容易引起出血,在进行潜血相关检查时要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