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性晕厥怎么回事

一、定义与概述

迷走神经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晕厥类型,是由于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和姿势性张力丧失。它通常是在某些触发因素作用下,导致心脏抑制和外周血管扩张,进而使脑部血流灌注不足而发生晕厥。

二、发病机制

(一)心脏抑制机制

当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时,会引起心脏的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异常,导致心率减慢(心动过缓)、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如突然的疼痛刺激、情绪紧张等,迷走神经兴奋,使得心脏传导系统受到抑制。

(二)外周血管扩张机制

迷走神经兴奋还会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这进一步减少了脑部的血液灌注。比如,外周小血管扩张后,血液更多地滞留在外周,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随之降低,最终引发脑部缺血。

三、常见触发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发生迷走神经性晕厥,这可能与他们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例如,一些青春期前的孩子在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更容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异常。

2.体位变化: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直立性低血压相关情况),可能诱发迷走神经性晕厥。这是因为身体位置改变时,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刺激了迷走神经反射。

3.疼痛刺激:剧烈疼痛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上述心脏和血管的改变。比如,严重的创伤、牙科治疗中的疼痛等都可能成为触发因素。

4.情绪紧张:过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可激活迷走神经。例如,在考试、公开演讲等压力情境下,部分人可能出现迷走神经性晕厥。

(二)其他因素

1.脱水:身体脱水时,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容易诱发迷走神经性晕厥。例如,长时间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而未及时补充水分的人。

2.长时间站立:长时间站立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增加了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发生风险。比如,某些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

四、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

在晕厥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前驱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这些症状提示迷走神经反射开始激活,脑部血液供应逐渐减少。

(二)晕厥发作

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在地,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在意识丧失期间,患者的肌肉张力降低,可能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表现。发作结束后,患者可逐渐恢复意识,可能会有乏力、嗜睡等后续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作情况,包括触发因素、前驱症状、发作时的表现及持续时间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晕厥的,发作前是否有头晕、出汗等表现。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的测量,尤其是在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变化。还可能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晕厥。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发作时是否存在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电活动异常,有助于判断是否与迷走神经引起的心脏抑制有关。

2.倾斜试验:这是诊断迷走神经性晕厥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通过让患者在倾斜床上改变体位,模拟可能诱发晕厥的情况,观察心率、血压等变化,以明确是否存在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反射。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发作时的处理:当患者发生迷走神经性晕厥时,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松开患者的领口等束缚部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情况下,患者可自行恢复意识。

2.预防措施

-避免触发因素:对于有迷走神经性晕厥病史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已知的触发因素。例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避免情绪过度紧张、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等。

-物理预防方法:部分患者可通过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和舒张练习(肌肉泵作用)来减少下肢血液淤积,预防晕厥发作。比如,在站立时进行小腿肌肉的收缩,促进血液回流。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但需谨慎选择。例如,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α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评估风险和收益。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迷走神经性晕厥患者的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发作情况,了解可能的触发因素,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避免这些因素。例如,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进行安抚,避免孩子长时间站立等。同时,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和hydration(水分摄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儿童的自主神经功能还在发育中,更易受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迷走神经性晕厥时需要更加谨慎处理。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发作时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加重其他基础疾病。例如,在放置患者体位时要轻柔,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大而引起其他不良事件。同时,对于老年人的触发因素也需要更细致地排查,如药物因素等,因为老年人服用的药物较多,某些药物可能诱发迷走神经性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