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下肢缺血症状的疾病。

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影响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和胭动脉等。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凝状态、年龄增长、肥胖、家族史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与下肢缺血的程度和范围有关。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肢发冷、苍白、无力、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下肢溃疡、坏疽。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动脉造影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扩张剂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高危人群,如吸烟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血管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下肢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