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死率高吗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总体致死率情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总体致死率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从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研究来看,其总体致死率相对一些高致病性的传统病毒较低,但也因不同地区、人群特征等有所差异。例如,在一般人群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的统计数据,新冠病毒感染的总体粗病死率(CFR)大约在2%左右,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会随着病毒变异、医疗资源状况、人群基础健康等情况而改变。

(一)与人群基础健康状况的关系

1.老年人群: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各项生理功能衰退,基础疾病较多,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感染新冠病毒后致死率明显升高。研究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致死率远高于年轻人。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同时基础疾病会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发展。

2.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像患有恶性肿瘤、重度免疫抑制状态(如接受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艾滋病晚期等)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致死风险显著增加。例如,恶性肿瘤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肿瘤本身消耗机体能量、治疗导致的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重症甚至危及生命,致死率相对较高。

二、不同变异株对致死率的影响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不同变异株的致病性有所不同。例如,原始株和早期的一些变异株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相对减弱,总体致死率有所降低,但在一些免疫力极度低下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仍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三、医疗资源对致死率的影响

医疗资源是否充足、医疗救治是否及时有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致死率有重要影响。在医疗资源丰富、能够及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地区和机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较高,致死率相对较低;而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患者可能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死率会相应升高。

四、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加强个人防护,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冠感染相关症状,应尽早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一旦确诊,要及时与医疗机构联系,争取早期干预治疗。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降低致死率至关重要。

2.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在新冠流行期间,要更加严格做好防护,如规律服用基础疾病药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当感染新冠病毒后,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不退等情况,要立即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在新冠感染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及时就医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3.儿童及婴幼儿:虽然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总体重症和致死率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防护,如在人员密集场所佩戴适合儿童的口罩等。如果儿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有时也比较迅速,早期发现异常并处理能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