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7度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1.人体正常体温范围:人体体温并非恒定不变,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正常体温通常以腋下温度为例,范围在36℃37℃之间。口腔温度一般比腋下温度高0.3℃0.5℃,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37度处于正常体温范围的上限,属于正常体温。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体温特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可表现为低热(体温范围一般在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以上),甚至超高热。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热,部分人可能仅表现为咽干、咳嗽、乏力等症状,还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体温始终正常。所以,仅依据37度这一体温数值,不能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二、判断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
1.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目前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金标准”。通过采集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等样本,利用PCR技术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基本可确诊感染;若为阴性,在感染早期或样本采集不规范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假阴性,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进一步判断。
2.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操作相对简便,可自行在家检测。当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会产生特定的抗原,抗原检测试剂通过检测这些抗原以判断是否感染。但其敏感性相对核酸检测较低,一般在感染后的23天,甚至更晚才能检测出阳性,且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若抗原检测阳性,需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确认;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尤其是有症状且高度怀疑感染的人群。
3.结合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史:除检测手段外,医生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除发热外,还可能有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聚集性发病等情况。若有相关症状及流行病学史,即便体温37度,也需进一步排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三、体温37度且怀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处理方法
1.自我健康监测:若体温37度,无其他不适症状,但怀疑感染,可先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咳嗽、乏力等其他症状。监测期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吸烟、饮酒,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及时就医:若在自我健康监测过程中,体温超过37.3℃,或出现上述其他症状,应及时佩戴好口罩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防止交叉感染。向医生如实告知个人症状、流行病学史等信息,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四、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常用药物
1.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适用于发病5天以内的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
2.阿兹夫定片: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体温、精神状态、饮食、呼吸等情况。若儿童体温37度,虽处于正常范围,但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烦躁不安、哭闹不止、食欲减退等。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对于低龄儿童,非药物干预措施更为重要,如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适当增减衣物等。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慢性基础疾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即便体温37度,若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需更加密切监测身体状况。日常要规律服用基础病药物,不可擅自停药。同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若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会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体温37度时,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若出现轻微不适,可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多饮水、适当休息等。若症状加重或出现发热等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体温37度时,需继续规范治疗基础疾病,不可因怀疑感染新冠而自行停用基础病药物。同时,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若出现原有基础疾病症状控制不佳或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