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病原体特征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双层衣壳,外层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环境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患者在发病后数天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病毒污染环境。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手、玩具等传播。例如,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托儿所等,容易发生轮状病毒的传播。

易感人群:主要是婴幼儿,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增强,发病率会逐渐降低,但成人也可能感染轮状病毒,不过症状通常相对较轻。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3天。

初期症状:起病较急,常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左右,同时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消化道症状: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频繁,每日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呈黄色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由于频繁腹泻和呕吐,容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对于婴幼儿来说,脱水可能表现为尿量减少、眼窝凹陷、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等;电解质紊乱可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心律失常等表现。

诊断方法

粪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少量,红细胞一般不存在。

病毒检测: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这是诊断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常用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核酸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轮状病毒的核酸,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对症支持治疗:由于轮状病毒性腹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腹泻严重的患儿,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以口服补液盐,对于中重度脱水的患儿需要静脉补液。

饮食调整:在腹泻期间,应继续合理喂养,对于婴幼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的患儿可以适当调整饮食,如给予稀释的牛奶等,但要避免给予不易消化的食物。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国使用的轮状病毒疫苗主要是口服减毒活疫苗,适用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一般建议在每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前接种。

注意个人卫生:家长要帮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对婴幼儿的玩具、餐具等要定期进行消毒。此外,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对患者的粪便要进行妥善处理,防止病毒传播。

隔离患者:在轮状病毒流行期间,若发现婴幼儿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隔离,避免与其他婴幼儿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对于婴幼儿来说,轮状病毒性腹泻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病情变化。如果婴幼儿出现腹泻加重、精神差、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和病情合理调整饮食和补液,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婴幼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