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定义及相关要点
一、基本定义
眩晕症是人体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所引发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表现为患者自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晃动等异常运动感。
二、病因分类及相关机制
外周性眩晕:多由内耳病变引起,常见于梅尼埃病,其发病机制与内淋巴积水相关,临床常表现为突发旋转性眩晕,常伴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研究表明内耳的前庭感受器功能异常是关键因素;此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也属外周性眩晕,是因耳石脱落后刺激前庭感受器导致,表现为特定头位变化时突发的短暂眩晕。
中枢性眩晕:由脑部病变所致,像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会影响前庭神经传导通路,颅内肿瘤压迫前庭相关神经结构等,临床特点为眩晕程度不一,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伴有神经系统体征,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障碍等,因脑部病变累及前庭中枢调控区域,破坏了正常的平衡调控机制。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影响
年龄因素: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相对多见,与年龄相关的脑血管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高发有关;儿童外周性眩晕中梅尼埃病较少见,更多与耳部感染、先天性耳部结构异常等外周因素相关。
病史因素:有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内耳畸形等)、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病史的人群,属于眩晕症高危人群,耳部疾病可直接影响前庭感受器功能,神经系统疾病可能累及前庭传导或调控中枢。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者,神经调节功能易紊乱,增加眩晕症发病风险;而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者相对发病风险较低。发作时需特别注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眩晕发作易摔倒,需有人陪伴,避免独处;儿童眩晕发作时要防止其因失衡导致外伤,应轻柔安置其处于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