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小孩心跳正常范围
新生儿(出生~28天)
新生儿的心跳相对较快,正常范围一般在120~140次/分钟。这是因为新生儿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心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但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1岁以内婴儿
1岁以内婴儿的心跳正常范围约为110~130次/分钟。此阶段婴儿的心脏仍在不断发育,心跳频率比新生儿稍慢,但依旧处于较快的水平,以适应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
2~3岁幼儿
2~3岁幼儿的心跳正常范围大概是100~120次/分钟。随着幼儿的成长,身体各系统逐渐趋于成熟,心跳频率较婴儿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年长儿和成人。
4~7岁儿童
4~7岁儿童的心跳正常范围一般为80~100次/分钟。这个时期儿童的心脏功能进一步完善,心跳频率逐渐接近成人范围,但相对仍偏快。
8~14岁儿童
8~14岁儿童的心跳正常范围与成人相近,约为70~90次/分钟。此时儿童的心脏已基本发育成熟,心跳频率趋于稳定。
影响小孩心跳的因素及特殊情况注意
生理因素
活动与情绪:小孩在哭闹、剧烈运动后,心跳会明显加快,这是因为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会加速泵血来满足需求。例如,小孩剧烈奔跑后,心跳可能迅速上升到150次/分钟以上,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休息片刻后通常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体温:体温每升高1℃,心跳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所以当小孩发热时,要密切监测心跳情况,因为发热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比如小孩体温达到38.5℃时,心跳可能会比正常体温时快20~30次/分钟左右。
病理因素
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心跳可能会出现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同时可能伴有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例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常表现为活动后气急、心跳加快,且生长发育较同龄儿迟缓。
其他系统疾病: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引起高热、肺炎时,也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跳异常。如小孩患肺炎时,除了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外,可能会出现心跳增快,且呼吸也会相应加快,此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治。
测量小孩心跳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测量方法
触摸脉搏法:可以选择触摸手腕部的桡动脉或颈部的颈动脉。测量时要让小孩保持安静,触摸脉搏的手指要轻按,准确计数60秒的搏动次数。例如,测量桡动脉时,家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轻轻放在小孩手腕掌侧横纹上方的桡动脉处,计数跳动次数。
使用电子设备测量:现在有专门的儿童心率监测设备,如可穿戴的智能手环等,能够较为方便地实时监测小孩的心跳情况,但在使用时要确保设备佩戴合适、准确。
注意事项
测量心跳时要在小孩安静状态下进行,避免在哭闹、运动后立即测量,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较小的婴儿,触摸脉搏时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引起小孩不适。
如果发现小孩心跳明显异于正常范围,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要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