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格生长规律
(一)体重
出生时体重约为3kg,生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最快,每月可增长1-1.5k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约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9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约12kg)。之后每年体重增长约2kg,到青春期前趋于稳定。体重的增长受营养、疾病等因素影响,营养良好、无慢性疾病的婴幼儿体重增长符合此规律,若营养不足或患有消耗性疾病等,体重增长会低于正常水平。
(二)身高(身长)
出生时身高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增长25cm,1岁时身高约为75cm;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约增长10cm,2岁时身高约为85cm;2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身高增长约5-7cm。身高的增长与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决定了身高的潜在范围,内分泌激素如生长激素等对身高增长起重要作用,充足的营养(包括蛋白质、钙、维生素等)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身高的正常增长。
(三)头围
出生时头围约为34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头围约为48cm。头围的增长反映了脑和颅骨的发育情况,头围过小可能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需警惕脑积水等疾病。
二、神经心理发育规律
(一)大运动发育
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翻身;6个月时能独坐;8个月时会爬;10-11个月时能独站;1岁时能独走;1岁半时能奔跑、climbingstairswithassistance;2岁时能双脚跳等。大运动的发育受婴儿自身肌肉力量、神经系统发育等因素影响,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训练和刺激来促进其发展,若大运动发育落后于相应月龄,可能提示神经系统或肌肉骨骼系统存在问题。
(二)精细运动发育
新生儿双手紧握拳;3-4个月时开始伸手抓握物品;6-7个月时能双手传递物品;9-10个月时能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体;1岁时能将积木搭2-3块;2岁时能叠6-7块积木、用勺子吃饭等。精细运动的发育与手的协调性、大脑对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有关,丰富的手部活动刺激有助于精细运动的发展,若精细运动发育延迟,可能影响婴幼儿的自我照顾能力等。
(三)语言发育
新生儿会哭叫;2个月时能发出和谐的喉音;3-4个月时能咿呀发音;6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8个月时能重复简单音节;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单词,如“爸爸”“妈妈”;1.5-2岁时能说10-20个词,并能组合简单的句子;3岁时能说短歌谣、回答简单问题等。语言发育与听力、大脑语言中枢发育、环境中的语言刺激等有关,充足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语言的正常发育,听力障碍、大脑发育异常或缺乏语言刺激等可能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四)认知发育
新生儿有视觉感知,能追随移动的物体;2-3个月时开始认识母亲;4-5个月时能区分熟悉和陌生的人;7-8个月时开始有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知道物体不在眼前时仍存在;1岁时能认识常见的物品和人物;2岁时能区分上下、大小等;3岁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理解简单的指令等。认知发育受大脑发育程度、外界环境的刺激等影响,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其他方面的发育规律
(一)牙齿发育
乳牙一般在生后4-10个月开始萌出,2-2.5岁出齐,共20颗。出牙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牙齿的发育与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及甲状腺激素等有关,营养缺乏或内分泌异常可能导致出牙延迟、牙齿发育异常等。
(二)情绪和社会行为发育
新生儿有原始的情绪反应,如哭、笑等;2-3个月时能发出笑声;6-8个月时开始出现分离焦虑;1岁时能表现出对亲人的依恋;2-3岁时能开始理解简单的社交规则,如分享等。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发育与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等密切相关,良好的亲子互动和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婴幼儿健康的情绪和社会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