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频的定义
尿频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即称尿频。
二、尿频的原因
1.生理因素
饮水过多: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肾脏生成尿液增多,排尿次数随之增加,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调节。比如大量饮用茶水、咖啡等有利尿作用的饮品,也会导致尿频。通常减少饮水量后,尿频症状可自行缓解。
气候寒冷:寒冷刺激下,人体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从而出现尿频。这种情况在气温回升后可改善。
2.病理因素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入侵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引发炎症。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其敏感性增加,产生频繁尿意。常见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女性因尿道短且直,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据研究,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数倍。
前列腺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时,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膀胱出口梗阻,引起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前列腺炎也会因炎症刺激导致尿频,常伴有尿急、尿痛等表现。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尿液中含糖量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频。同时可伴有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长期高血糖还会损害肾脏微血管,影响肾脏浓缩功能,加重尿频。
膀胱容量减少:膀胱结石、挛缩等情况可使膀胱有效容量减小。膀胱结石占据膀胱空间,导致膀胱实际可储存尿液量降低;膀胱挛缩多由严重膀胱炎、结核等疾病引起,膀胱壁纤维组织增生、挛缩,容量变小,进而引起尿频。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膀胱功能失调。大脑对排尿反射的控制能力下降,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尿频。这类患者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
3.精神因素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精神状态下,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影响排尿中枢,导致尿频。常见于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大的人群。一般无器质性病变,精神状态改善后尿频症状可缓解。
三、尿频的检查项目
1.尿常规: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细菌、蛋白质、葡萄糖等成分,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等。如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有感染;尿糖阳性可能与糖尿病有关。
2.泌尿系统超声:可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判断有无结石、增生、肿瘤等病变。例如,前列腺超声能准确测量前列腺大小,辅助诊断前列腺增生。
3.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结合症状可诊断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4.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测定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尿流率等参数。有助于诊断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出口梗阻等疾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尿频的治疗
1.针对生理因素:减少饮水量、注意保暖等,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2.针对病理因素
泌尿系统感染:常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进行抗感染治疗。
前列腺增生:可使用非那雄胺、坦索罗辛改善症状。
3.针对精神因素:可进行心理疏导,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如帕罗西汀等。
五、尿频的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茶等利尿饮品的饮用。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2.排尿习惯:定时排尿,避免憋尿,养成良好的排尿规律。
3.个人卫生:女性要注意会阴部清洁,尤其是经期和性生活前后;男性也要保持外生殖器清洁,降低泌尿系统感染风险。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尿频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贪玩憋尿后突然放松有关,也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家长要关注孩子排尿情况,若尿频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随意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2.孕妇:孕期因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常出现生理性尿频,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若尿频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易出现尿频。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加重尿频。行动不便的老人,夜间床边可放置便桶,方便夜间排尿,防止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