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一)帕金森病
1.发病机制:主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进而出现手抖症状。多表现为静止性手抖,即安静时手抖明显,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常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男性略多于女性。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等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2.其他神经系统表现:除手抖外,还会出现运动迟缓,如走路起步困难、步伐变小变慢;肌强直,肢体变得僵硬;姿势平衡障碍,容易摔倒等。
(二)特发性震颤
1.发病机制: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
2.临床表现特点:手抖是主要表现,多为姿势性和动作性手抖,即拿东西、做动作时手抖明显,静止时减轻或消失。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至老年人均可发病,一般病情进展缓慢,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病情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部分患者病情较重,会影响精细动作,如写字、拿筷子等。
(三)肝豆状核变性
1.发病机制: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导致铜在体内蓄积,沉积在神经系统等部位,引起相应病变。
2.神经系统表现及手抖特点:除手抖外,还可能有肌张力障碍、震颤、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表现,病情逐渐进展,多见于青少年,性别差异不明显,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高度警惕。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发病机制: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手抖。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其他表现及手抖特点:常伴有多汗、心慌、多食易饥、体重减轻、情绪激动等表现,手抖多为细微的震颤,可呈姿势性或动作性,多见于青中年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二)低血糖
1.发病机制:当血糖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手抖,同时可能伴有心慌、出汗、饥饿感等症状。
2.常见人群及诱因: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如胰岛素、降糖药使用过量等)、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过度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能量的人群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若饮食不规律也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
三、药物或毒物中毒相关
(一)药物因素
1.某些药物引起手抖的机制:如使用某些治疗精神病的药物、支气管扩张剂等可能导致手抖不良反应。具体是药物影响了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等功能,从而引起手抖。
2.常见易引起手抖的药物及相关人群: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不同药物引起手抖的情况有所不同,用药过程中出现手抖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与药物相关。
(二)毒物中毒
1.常见毒物及中毒机制:如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氧气运输,导致神经系统缺氧,引起手抖等神经系统症状;汞中毒等也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出现手抖。
2.接触毒物的常见人群及手抖特点:有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煤矿工人、化工厂工人等可能接触一氧化碳、汞等毒物;误服毒物的儿童等也可能发生中毒。中毒引起的手抖往往伴有其他系统的中毒表现,如一氧化碳中毒还可能有头痛、头晕、恶心等表现,汞中毒可能有口腔炎等表现。
四、心理因素相关
(一)发病机制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手抖。例如,当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出现手抖现象。
(二)特点及相关人群
常见于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考试、亲人离世等)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在情绪易波动的时期(如生理期、更年期等)可能更易出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手抖,一般在心理因素缓解后,手抖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