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
婴儿的胃部解剖结构呈水平位,且贲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较为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发达,这种生理结构特点使得奶液容易反流,从而导致吐奶,尤其在新生儿阶段较为常见,此为宝宝吐奶的常见生理性原因,主要由婴儿自身解剖生理特点决定。
二、喂养因素
1.喂养姿势不当:若喂奶时婴儿体位不平躺或头部过低,会增加奶液反流的风险;
2.吸入过多空气:喂奶过程中婴儿吸入大量空气,气体在胃内积聚后易推动奶液反流引起吐奶,比如宝宝哭闹时喂奶易吸入空气;
3.喂奶量过多或过于频繁:一次性喂奶量过多或喂奶间隔过短,超出婴儿胃的容量承受范围,也会导致吐奶,不同月龄婴儿的合理奶量有差异,需按需合理喂养。
三、疾病因素
1.先天性幽门肥厚:这是一种消化道畸形,会导致幽门管腔狭窄,使奶液通过困难,从而引起频繁且较剧烈的吐奶,常表现为呕吐呈喷射状,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
2.胃食管反流病: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可引发吐奶,还可能伴有反酸、烧心等表现;
3.肠道感染:如肠炎等肠道疾病会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婴儿出现吐奶症状,往往还伴随腹泻、发热等其他肠道感染相关表现。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和小婴儿是吐奶的高发特殊人群,家长需格外注意喂养后的护理,如喂奶后将婴儿竖抱,头部靠在家长肩部,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若吐奶频繁且影响婴儿体重增长、精神状态不佳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呕吐物带血、腹胀等),需及时带宝宝就医排查病理因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缓解吐奶情况,避免盲目给低龄儿童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