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
1.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
-睡眠限制:依据患者的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调整卧床时间,逐步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若睡眠效率低于85%,可适当缩短卧床时间,待睡眠效率提高后再逐渐延长。
-刺激控制:建立床与睡眠的特定关联,仅在有困意时才上床,若20分钟内无法入睡则离床,待有困意再上床,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相关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
-睡眠卫生教育:保持规律作息时间,每天固定起床和睡觉时间;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1小时内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及大量进食。
2.光线疗法
早晨适当暴露于自然光下,每次约30分钟,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改善睡眠-觉醒节律,对昼夜节律失调相关的严重失眠有一定帮助。
3.运动干预
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等,能改善睡眠质量,但需注意避免睡前2小时内剧烈运动,以防兴奋影响入睡。
4.营养干预
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部分研究提示,补充褪黑素可能对部分失眠患者有辅助改善作用,但个体反应存在差异,需谨慎使用,且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药物干预
1.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
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等,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但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合理选用。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如孕妇、哺乳期女性、儿童等应谨慎或避免使用,老年患者因药物代谢减慢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剂量调整。
2.其他药物
对于合并其他疾病(如抑郁症等)的失眠患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处理失眠问题,药物选择需基于原发病的诊疗指南及失眠的具体情况,严格遵循循证医学证据,避免不恰当用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睡眠卫生教育、规律作息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镇静催眠药物,若需药物干预需在儿科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失眠时优先考虑非药物手段,药物使用需经妇产科医生与药师共同评估,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风险与治疗收益。
老年患者:由于药物代谢减慢、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用药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选择药物需谨慎,起始剂量宜小,并根据疗效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
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治疗失眠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及疗效的影响,药物选择需综合评估,避免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