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体温不稳定
(一)年龄因素影响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而其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若环境温度过低,易出现体温不升;环境温度过高时,又可能因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例如,在寒冷环境中,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差,体温波动会比足月儿更明显。不同年龄段儿童体温调节特点不同,婴幼儿时期体温也相对不稳定,随着年龄增长,体温调节逐渐趋于稳定。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降低,体温调节功能也有所减退,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体温较年轻人更易出现波动。比如在季节更替时,老年人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出现体温不稳定的情况。
(二)生活方式影响
运动后体温会升高,这是因为运动时肌肉活动增加,产热增多。一般轻度运动后体温可升高1-2℃,运动结束后,随着身体恢复,体温会逐渐恢复至正常。而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若不能及时散热,体温可能会持续偏高。另外,进食后也可能会使体温略有升高,这是由于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比如进食热食后,体温可能会比空腹时稍有上升,但一般波动在0.5℃以内。还有,情绪激动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影响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出现波动,例如人在紧张、兴奋时,体温可能会比平静状态时略高。
二、病理性体温不稳定
(一)感染性因素
各种病原体感染都可能引起体温不稳定。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患者除了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外,体温常呈不规则波动,可能先有低热,随后体温逐渐升高,也可能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体温骤升骤降的情况。细菌感染时,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多有高热,体温可在39℃以上,而且体温波动可能与病情变化有关,当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时,体温会持续偏高或反复升高。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患者常表现为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且体温波动特点是清晨体温较低,午后逐渐升高,夜间可能又有所下降,呈现出典型的午后潮热现象。
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感染导致体温不稳定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感染后体温波动往往更明显,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更容易引起惊厥发作。而老年人感染后,体温升高可能不明显,有时仅表现为低热或体温正常,但实际上可能已经存在严重感染,这是因为老年人反应能力下降,体温调节反应不如年轻人敏感。
(二)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体温不稳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系统紊乱,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波动,体温波动范围较广,可能从低热到中度发热不等。内分泌疾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率增高,常表现为低热,且体温在一天内波动较大,一般清晨体温较低,但下午或傍晚体温会升高。另外,恶性肿瘤患者也可能出现体温不稳定的情况,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可引起发热,体温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而且体温波动没有明显规律,同时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在体温不稳定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体温波动可能反映病情的活动程度。而对于肿瘤患者出现体温不稳定,需要进一步排查肿瘤相关情况。
三、体温不稳定的监测与应对建议
(一)监测方法
可以使用体温计进行监测,常用的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等。水银体温计测量准确,但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破碎;电子体温计使用方便,读数清晰。对于儿童,还可以选择耳温枪等进行体温测量,但耳温枪测量有时会受到外耳道环境等因素影响,相对来说水银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是比较常用且准确的方法,测量时要保证腋下干燥,测量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二)应对措施
非药物干预方面,对于生理性体温不稳定,要注意调节环境温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新生儿和婴儿的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22-25℃较为合适。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穿着,避免过热或过冷。对于病理性体温不稳定,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体温不稳定,要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在体温不稳定时,要让患者多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护理,避免因体温不稳定导致惊厥等不良事件发生,当儿童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但要注意避免擦拭胸部、腹部等敏感部位,擦拭时力度要适中。老年人出现体温不稳定时,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