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部器官检查
1.肝脏:通过B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能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等),还可了解肝脏的血流情况。例如,肝囊肿在B超下表现为无回声区;肝癌常表现为低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可能不清。不同年龄人群肝脏的正常大小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肝脏长径约25~28cm,上下径约15~18cm,通过B超测量可判断肝脏大小是否正常。对于有长期饮酒史或肝炎病史的人群,更需密切关注肝脏B超情况,因为这类人群患肝脏疾病的风险较高。
2.胆囊:能查看胆囊的大小、壁厚薄、腔内有无结石等。正常胆囊长约8~12cm,宽约3~5cm,壁薄而光滑。如果有胆囊结石,B超下可看到强回声光团伴声影;胆囊炎时胆囊可能增大,壁增厚毛糙。对于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厚可能影响胆囊观察,但B超仍可尽量评估胆囊情况。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对胆囊B超结果有一定影响,检查时需告知医生经期情况。
3.胰腺:可检测胰腺的形态、大小及有无占位等。正常胰腺厚度:胰头小于3cm,胰体、胰尾小于2cm。通过B超能发现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等病变。有长期高脂饮食、吸烟史的人群胰腺疾病风险相对较高,B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问题。
4.脾脏:了解脾脏的大小,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厚不超过4cm。B超能发现脾肿大、脾囊肿等情况。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人群脾脏可能出现异常,需要通过B超监测脾脏状况。
二、盆腔器官检查(女性)
1.子宫:可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肌层回声等,能发现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病变等。正常子宫长约7~8cm,宽4~5cm,厚2~3cm。不同年龄段女性子宫大小有变化,青春期前子宫较小,育龄期女性子宫发育成熟。对于有月经异常(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的女性,B超检查子宫很有必要,能帮助排查子宫相关疾病。
2.卵巢:查看卵巢的大小、形态、有无卵泡及囊肿等。正常卵巢大小约4cm×3cm×1cm。通过B超可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对于备孕女性有重要意义;也能发现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问题。更年期女性卵巢会逐渐萎缩,B超下可观察到卵巢的萎缩情况。
三、盆腔器官检查(男性)
1.前列腺:能检查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发现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症、前列腺癌等。正常前列腺大小约4cm×3cm×2cm。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的男性,B超检查前列腺是常用的筛查方法。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男性需关注前列腺B超情况。
四、甲状腺检查
B超可以清晰显示甲状腺的形态、大小、结构,能发现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等。正常甲状腺左右叶长约4~5cm,宽约2~2.5cm,厚约1~1.5cm。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碘摄入异常的人群,甲状腺B超检查尤为重要。例如,甲状腺结节很常见,B超可初步判断结节是囊性、实性还是囊实性,以及结节的边界、血流情况等,帮助初步评估结节的良恶性风险。
五、泌尿系统检查
1.肾脏: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及集合系统情况等,可发现肾结石、肾囊肿、肾肿瘤、肾炎等。正常肾脏长约10~12cm,宽约5~6cm,厚约3~4cm。对于有腰痛、血尿等症状的人群,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肾脏大小略有差异,儿童肾脏相对较小。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肾脏B超检查有助于评估肾脏是否因高血压受损。
2.输尿管:B超可检测输尿管是否有扩张及有无结石等。当输尿管有结石时,可能表现为输尿管走行区的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同时可能伴有肾积水等表现。
六、浅表器官检查(如乳腺)
1.乳腺:对于女性,B超可检查乳腺的结构,发现乳腺增生、乳腺结节、乳腺癌等。正常乳腺组织在B超下有其特定的回声表现。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乳腺可能有生理性改变,通过B超可与病理性改变鉴别。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肿块等情况的女性,乳腺B超是重要的筛查手段。
B超检查在体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不同的检查部位针对不同的身体器官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能帮助早期发现多种疾病,为后续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进行B超检查前,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比如腹部B超检查前需要空腹,以避免胃肠内容物影响观察;妇科B超检查(经腹)前需要憋尿,使膀胱充盈以更好地显示盆腔器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