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定义

人格障碍是一种明显偏离个体文化期望的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起始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表现为认知(对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释方式)、情感(情绪反应的范围、强度、波动性、适宜性等)、人际关系、冲动控制等方面的异常,且这种异常模式会导致个体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主观痛苦。

1.认知方面

个体对自身以及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的认知存在偏差。例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对他人极度猜疑,认为别人存心不良,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对他人的言行过度解读,将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具有威胁性或敌意的。

2.情感方面

情绪反应与常人不同。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情感不稳定,情绪波动较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极度的愤怒转为极度的抑郁,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实际情境不太相符。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触发,而且平复情绪的过程相对较长。

3.人际关系方面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异常。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为例,患者缺乏empathy(共情),经常漠视他人的权利和感受,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做出欺骗、攻击、伤害他人等行为,难以建立起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往往不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准则,对自己的不良行为缺乏愧疚感。

4.冲动控制方面

冲动行为较为常见。例如,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在面对一些小的挫折或不满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会突然爆发愤怒情绪,做出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行为,而且这种冲动行为往往事先没有明显的计划,完全是受当下情绪的驱使。

从年龄因素来看,人格障碍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开始显现,但可能在成年后才被明确诊断。不同性别在人格障碍的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不过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症状的具体呈现方式而非本质区别。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缺乏稳定社会支持等不良生活方式下的个体,患人格障碍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个体,其患人格障碍的概率相对更高,因为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人格障碍的易感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