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应该看血常规中哪项指标?贫血原因

一、贫血应看血常规中的指标

1.血红蛋白(Hb):是判断贫血最常用的重要指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可诊断为贫血。不同年龄阶段正常血红蛋白值有所差异,如6个月-6岁儿童Hb<110g/L,6-14岁儿童Hb<120g/L等。年龄越小,正常Hb值相对越低,这是因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对氧的需求等因素导致的生理差异。

2.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数量减少常与贫血相关,但其诊断贫血的价值通常需结合血红蛋白等指标综合判断。例如,红细胞计数降低且血红蛋白也降低时更支持贫血的诊断。

3.红细胞比容(HCT):反映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比例,贫血时该值会降低,同样需要结合血红蛋白等指标来辅助判断贫血情况。

二、贫血的原因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细胞异常

-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造血干细胞功能相对不够成熟,若存在遗传等因素导致造血干细胞缺陷,易引发贫血。例如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在婴幼儿期就可出现贫血症状,与造血干细胞的基因等异常有关。

-疾病因素:某些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白血病,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占据正常造血空间,使正常红细胞生成受抑制,从而引发贫血,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和成人都有患白血病导致贫血的可能。

2.造血微环境异常

-骨髓基质损伤:长期接触射线、化学毒物等,会损伤骨髓基质,影响红细胞生成。例如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且防护不当的人群,骨髓微环境受损,红细胞生成受影响,不同年龄都可能接触相关有害因素,但职业暴露人群需重点关注。

-营养缺乏

-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若铁摄入不足(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铁含量相对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青少年挑食偏食、孕妇需铁量增加而补充不足等情况都可导致铁缺乏性贫血。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因饮食结构、生长需求不同,铁缺乏的原因和风险各异。婴幼儿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快速期,对铁的需求大,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易发病;孕妇由于自身和胎儿对铁的需求增加,也是铁缺乏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缺乏: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参与DNA合成,缺乏时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长期素食者易缺乏维生素B₁₂,孕妇、婴幼儿若叶酸摄入不足(如孕妇饮食中新鲜蔬菜、水果摄入少,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合理等情况)易出现叶酸缺乏。不同年龄中,孕妇因自身和胎儿需求,婴幼儿因生长发育对叶酸和维生素B₁₂需求增加,是这类贫血的高发人群。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因素

-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多在儿童期发病,由于红细胞膜结构异常,导致红细胞易被破坏,不同年龄均可遗传获得该基因缺陷,但儿童期发病相对常见,表现为贫血、黄疸等症状。

-红细胞酶异常: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患者食用蚕豆等特定食物或接触某些药物后易诱发溶血,不同年龄均可患病,儿童期若接触相关诱因也可发病,需注意避免诱因。

-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在我国南方地区高发,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年龄均可发病,胎儿、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携带相关基因而发病,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严重贫血等症状。

2.获得性因素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成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攻击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但儿童也可发病,如新生儿溶血症,多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新生儿出现溶血性贫血,这与母婴血型差异有关,是新生儿期需要重点关注的情况。

-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例如疟疾感染,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破坏红细胞,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疟原虫而发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化学、物理因素: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砷等)、受到大面积射线照射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不同职业人群接触相关因素风险不同,如化工行业从业者接触化学毒物风险高,不同年龄都可能接触,长期接触易引发溶血性贫血等问题。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

-外伤:各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外伤导致急性失血,如儿童玩耍时受伤、成人交通事故等。不同年龄因活动特点等不同,外伤风险不同,儿童活泼好动易发生磕碰等外伤,成人则可能因意外事故等导致急性失血,大量失血后若不及时处理会迅速引发失血性贫血。

-消化道出血:各年龄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消化道畸形等原因导致出血,成人则可能因胃溃疡、胃癌、痔疮等疾病引起出血。例如胃溃疡患者,不同年龄都可能患病,若溃疡侵蚀血管可导致急性或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引发缺铁性贫血等,急性大量出血则可导致失血性贫血。

2.慢性失血

-月经失血过多:育龄期女性正常月经失血一般不会导致贫血,但若月经量过多(如子宫肌瘤等疾病导致),长期慢性失血会引起缺铁性贫血。不同育龄期女性因个体健康状况不同,月经失血情况各异,有妇科疾病的女性需关注月经失血情况。

-消化道慢性失血:如胃肠道肿瘤慢性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也有青年发病的可能。长期慢性失血会使铁丢失过多,导致缺铁性贫血,不同年龄人群患胃肠道肿瘤风险不同,中老年相对高发,但青年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