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糖尿病病人需要打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有副作用吗?

一、哪些糖尿病病人需要打胰岛素

(一)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等原因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所以1型糖尿病病人从确诊起就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通过胰岛素精确调控血糖以保障正常的生长代谢;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也需依靠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二)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打胰岛素

1.经生活方式调整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不达标

当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严格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并且规范服用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后,空腹血糖仍大于7.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高于7%等情况,提示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加用胰岛素治疗。对于一些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进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也可能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来更好地控制血糖。

2.出现急性并发症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2型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此时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需要立即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也需要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内环境紊乱。

3.存在一些严重慢性并发症时

当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明显减退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期等,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高血糖对并发症的进一步加重,可能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例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肾功能下降,口服降糖药的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此时胰岛素是更安全有效的降糖选择。

4.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时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通过饮食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时,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因为口服降糖药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围手术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了稳定血糖,保障手术安全,也往往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调控。

二、注射胰岛素的副作用

(一)低血糖

1.发生机制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摄取、利用和储存,若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饮食量不足或运动过量等,就可能导致低血糖。不同人群发生低血糖的表现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对血糖波动的感知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发生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哭闹、精神萎靡等,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影响脑发育;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老年人低血糖后恢复相对较慢,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2.预防及处理

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饮食运动等调整胰岛素剂量。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家长要了解低血糖的表现及处理方法,一旦发生低血糖,及时补充含糖食物(如糖果、含糖饮料等);老年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要密切关注自身血糖变化,身边可常备含糖食品,发生低血糖时应及时进食或就医。

(二)体重增加

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合成,长期注射胰岛素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对于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及心理状态;成年患者体重增加可能会加重代谢负担,不利于整体健康管理。可以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来尽量减轻体重增加带来的影响,例如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进行适合自身的有氧运动等。

(三)注射部位反应

1.局部红肿、瘙痒、硬结等

注射胰岛素时若消毒不严格,可能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红肿、疼痛等;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可能导致局部脂肪萎缩或增生,表现为硬结等。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更要注意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频繁注射;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也需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可采用不同的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轮流注射。

2.处理方法

注射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定期轮换注射部位,一般每次注射部位应间隔2-3cm,避免在同一区域反复注射;若出现局部严重反应,如感染加重等,应及时就医处理。

(四)过敏反应

1.表现及机制

少数患者可能对胰岛素制剂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眼睑口唇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不同年龄患者过敏反应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过敏时可能表现为皮肤红斑、哭闹不安等;成年患者可能更易察觉皮肤的瘙痒、皮疹等表现。

2.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要立即停止使用当前胰岛素制剂,更换其他种类的胰岛素或采用胰岛素类似物。对于过敏症状较轻者,可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需立即进行抢救,包括肾上腺素注射、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