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有哪些作用和功效 它的适用人群和禁忌又有哪些

一、艾灸的作用和功效

(一)温通经络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能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例如,对于因受寒、气滞等导致的经络不通引起的肢体疼痛,如肩周炎患者,艾灸相关穴位可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疼痛。有研究表明,艾灸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从而起到温通经络的作用。

(二)散寒除湿

人体若受寒湿之邪侵袭,易出现畏寒、关节重着等症状。艾灸的温热特性可驱散寒湿之邪,像湿气较重导致的脾胃虚寒、腹胀、腹泻等,通过艾灸腹部相关穴位,能起到散寒除湿、温中健脾的效果。临床观察发现,艾灸能提高机体的温度调节能力,帮助排出体内寒湿。

(三)调和气血

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会引发多种病症,艾灸可调节气血。它能激发人体自身的气血生化功能,使气血充盈、运行顺畅。比如,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面色萎黄、月经量少等情况,艾灸相关补益气血的穴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研究显示,艾灸可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对气血的调和有积极意义。

(四)扶正祛邪

艾灸能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有助于抵御外邪入侵。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容易受到病邪侵害,艾灸通过激发正气,可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例如,经常艾灸保健穴位,能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二、适用人群

(一)体质虚寒者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怕冷、手足不温、容易腹泻等。例如,一些女性体质虚寒,经期容易出现小腹冷痛、经色暗等情况,艾灸腹部及相关穴位可改善虚寒状况。对于脾胃虚寒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佳的人群,艾灸中脘、脾俞等穴位能起到温阳健脾的作用。

(二)寒湿阻滞者

如患有寒湿痹症的人群,出现关节疼痛、重着,遇寒加重等症状,艾灸相关关节局部穴位及经络循行部位穴位,可缓解寒湿阻滞引起的不适。还有因寒湿导致的颈肩腰腿痛患者,艾灸能帮助改善局部寒湿状态,减轻疼痛。

(三)气血不足者

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等。像产后气血不足的女性,通过艾灸补益气血的穴位,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导致气血耗伤的患者,艾灸也可作为辅助手段来调和气血。

三、禁忌人群及情况

(一)热性体质者

热性体质者本身就怕热、易上火,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这类人群若艾灸,可能会加重体内热象,使上火症状加剧,如出现咽喉肿痛、鼻出血等情况。所以,热性体质者一般不适合艾灸。

(二)皮肤破损或感染处

皮肤有破损、溃疡、感染等情况时,艾灸会刺激局部皮肤,可能加重损伤、感染的程度,不利于伤口愈合,还可能引发炎症扩散等问题。例如,皮肤有开放性伤口、湿疹急性期等情况,不宜在局部进行艾灸。

(三)孕妇

尤其是腹部、腰骶部等部位不宜艾灸。因为艾灸的温热刺激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不过,孕妇的某些特定穴位在专业医生评估后可谨慎使用,但非必要情况不建议孕妇进行艾灸。

(四)过饥、过饱、过度疲劳者

过饥时人体气血相对不足,艾灸可能会引起不适;过饱时胃肠负担较重,艾灸刺激可能影响消化功能;过度疲劳时人体正气相对虚弱,艾灸后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所以,这类人群不宜立即进行艾灸,应在休息调整后再考虑。

(五)眼部及重要脏器附近

眼部周围组织娇嫩,艾灸不当容易造成损伤;重要脏器附近如颈部大血管附近、心脏区域等,艾灸需特别谨慎,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