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
原理:女性青春期后,受雌激素水平影响,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表面,使宫颈外观呈现糜烂样改变,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常见于青春期、生育期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柱状上皮异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生育期女性若雌激素水平持续处于较高状态,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更为明显。
病理性因素
慢性宫颈炎
-原理:病原体持续感染宫颈,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可引起宫颈黏膜的慢性炎症,导致宫颈局部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使宫颈表面出现类似糜烂的表现。慢性宫颈炎在已婚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性生活频繁、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感染病原体的风险更高。性生活频繁会使宫颈受到机械性刺激,容易损伤,从而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多个性伴侣会增加感染不同病原体的机会。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
-原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甚至宫颈癌,病变部位的上皮组织发生异常增生、坏死等改变,外观上可能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16岁)、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更容易感染高危型HPV,从而增加患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的风险。多个性伴侣会使感染HPV的概率大幅增加;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宫颈局部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对HPV的抵抗力较弱;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难以有效清除HP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