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

一、术后观察与监测

1.局部情况观察

-肿胀与渗血:术后需密切观察动静脉内瘘部位有无肿胀、渗血情况。一般来说,术后早期轻微肿胀可能是正常反应,但如果肿胀进行性加重或渗血较多,可能提示有出血等异常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相对较细,更要精细观察,因为少量的渗血或肿胀可能对其内瘘功能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肿胀程度判断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肿胀范围在一定界限内,而儿童则需根据其血管直径等具体情况来判断。

-血管震颤与杂音:术后要及时评估内瘘血管的震颤和杂音情况,这是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可触及明显震颤并能听到血管杂音。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血管条件等因素,震颤和杂音的评估相对困难,需要医护人员有更丰富的经验来准确判断。可以使用听诊器来清晰听取杂音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震颤和杂音强度有一定差异,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范围。

2.全身情况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术后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需考虑有无感染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的波动可能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血压异常可能影响内瘘的血流情况。儿童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对成人更易波动,尤其是婴幼儿,要密切监测其心率、体温等变化,因为儿童的生理调节功能相对较弱。

二、体位护理

1.术后早期体位

-患者术后需保持术侧肢体抬高,一般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减轻肢体肿胀。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其术侧肢体的舒适体位,避免患儿自行搔抓或碰撞术侧肢体,可适当用软垫等辅助抬高肢体,同时要安抚患儿情绪,防止其因不适而躁动影响内瘘恢复。成人患者也需严格保持正确体位,以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肿胀。

2.体位变化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改变体位,但要注意避免术侧肢体过度弯曲、受压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体位变化的时机和幅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在体位变化时需要有专人看护,防止因体位不当导致内瘘受压。成人患者在体位变化时也要缓慢进行,特别是在术后早期,防止影响内瘘的血流状态。

三、伤口护理

1.伤口清洁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伤口换药,对于儿童患者,换药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不适。一般根据伤口愈合情况定期换药,如术后2-3天首次换药,之后根据伤口情况间隔1-2天或更长时间换药。

2.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防止伤口感染。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等,要加强伤口护理。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伤口的无菌护理,可适当增加换药频率,同时观察患儿有无发热、伤口局部红肿加重等感染迹象。如果发现伤口有感染迹象,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

四、内瘘功能维护

1.避免术侧肢体受压

-告知患者及家属要绝对避免术侧肢体受压,如不要穿紧身衣物、不要在术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衣物的穿着,选择宽松的衣物,同时家长要时刻留意患儿术侧肢体的情况,防止被外物压迫。成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严格遵守这一要求,因为任何压迫都可能影响内瘘的血流,导致内瘘闭塞等严重后果。

2.术侧肢体活动指导

-在术后适当时间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术侧肢体的适度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术后1-2天可开始进行手指的轻微屈伸活动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合其年龄的术侧肢体活动,如较小的婴儿可进行手部的轻柔抚摸等活动,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活动幅度,但要始终以不影响内瘘为前提。成人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术后一周左右可进行一些轻度的握拳等活动,但要避免过度用力。

五、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内瘘闭塞预防及处理

-预防措施:密切观察内瘘相关指标,如前所述的震颤、杂音等,同时要注意患者有无出现内瘘闭塞的早期表现,如震颤、杂音消失等。对于有高凝状态的患者,如术后血液黏稠度较高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但要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增加患者的饮水量等。儿童患者由于其血液高凝状态相对不明显,但仍需注意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处理:一旦发现内瘘闭塞迹象,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可能需要采取如局部按摩、再次手术等措施,但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2.感染预防及处理

-预防措施:严格执行伤口护理等各项无菌操作,加强全身营养支持等。对于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等基础疾病。儿童患者要注意其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提高免疫力,同时做好伤口等各方面的无菌护理。

-处理:如果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处理,如轻度感染可局部使用抗感染药物,严重感染则可能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等,同时要加强伤口的引流等处理。

六、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营养摄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成人患者也要注意均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防止影响伤口愈合和内瘘功能。

2.自我监测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监测内瘘的相关指标,如震颤、杂音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患者,要向家属详细讲解自我监测的方法和重要性,因为儿童自身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家属的密切观察至关重要。同时要告知患者及家属定期来医院进行内瘘的相关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