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传播
艾滋病可通过无保护的异性或同性性行为传播。在性行为过程中,生殖器、直肠等部位的黏膜可能出现微小破损,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这些破损处进入人体。性活跃人群(包括有多个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等情况者)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需通过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二、血液传播
(一)输入污染血液或血制品
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会使病毒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感染。因此,确保血液及血制品的安全筛查至关重要,避免使用来源不明或未严格检测的血液及血制品。
(二)共用受污染的医疗器械
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等侵入人体的医疗器械时,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导致感染。此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造成皮肤破损,若这些物品被艾滋病病毒污染,也存在感染风险。
三、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妊娠、分娩及哺乳过程中,有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具体包括:宫内感染(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分娩时通过产道接触病毒感染、产后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病毒。孕产妇应进行艾滋病检测,若确诊感染,可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如抗病毒药物干预等)显著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对于孕产妇群体,及时检测和干预是预防母婴传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