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输液治疗的定义
静脉输液治疗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通过静脉输液可以迅速补充机体所需的液体、电解质和药物等,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同时还能达到输入药物进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静脉输液治疗的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评估患者:包括患者的病情、年龄、血管状况、过敏史等。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血管较细、皮肤娇嫩等特点;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等情况。需要评估患者的穿刺部位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红肿、硬结等。
-准备物品:准备好静脉输液包,内有输液器、注射器、消毒用品(碘伏、酒精等)、胶布、弯盘等,同时准备所需的药物和液体。
2.穿刺操作
-选择穿刺部位:通常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避开关节和静脉瓣的静脉。常用的有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对于小儿患者,常选择头皮静脉等。
-消毒:用碘伏或酒精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5cm,待干。
-穿刺:持静脉穿刺针,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
3.固定与调节滴速
-固定:用胶布妥善固定穿刺针,防止移位。
-调节滴速: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等调节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例如,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滴速宜慢;对于脱水严重需快速补液的患者,滴速可适当调快,但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三、静脉输液治疗的目的
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用于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比如,急性胃肠炎导致患者严重腹泻、呕吐,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时,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葡萄糖、生理盐水及电解质溶液,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
2.补充营养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足的患者,通过静脉输入营养液,如含有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液体,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满足机体代谢需求,促进康复。例如,术后患者、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等。
3.输入药物
-可以输入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输入化疗药物进行抗肿瘤治疗,输入急救药物进行急救等。例如,通过静脉输入青霉素类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输入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等。
四、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1.静脉炎
-表现: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预防: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速度和药物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输注前先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物外渗。
2.液体外渗
-表现:穿刺部位局部肿胀、疼痛,如果外渗药物有刺激性,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预防: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避免患者穿刺部位肢体过度活动;一旦发现液体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对外渗部位进行相应处理,如冷敷(某些情况)或热敷(某些情况)等。
3.空气栓塞
-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烦躁不安、发绀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预防: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防止空气进入;加压输液时要有专人守护;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必须立即封堵穿刺点。
五、特殊人群的静脉输液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血管较细,穿刺时要更加轻柔、熟练。选择头皮静脉穿刺时,要注意固定好患儿头部,避免患儿活动导致穿刺失败或损伤。同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等情况,因为儿童对液体量和速度的变化耐受性较差。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穿刺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暴力穿刺导致血管破裂。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情况,防止液体外渗,因为老年患者的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液体外渗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局部组织损伤。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防止因输液过快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引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进行静脉输液时,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在腹部、盆腔等可能影响胎儿的部位附近穿刺。在调节输液速度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包括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4.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
-糖尿病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注意输入液体中糖分的影响,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合理选择液体种类和控制输液速度。例如,输入含有葡萄糖的液体时,要按照一定比例加入胰岛素,以防止血糖波动过大。心脏病患者则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输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