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穿刺,即肾穿刺活检术,是一种获取肾脏组织以明确病理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但它也存在一些危害:
1.出血:这是肾穿刺较为常见的危害。由于肾脏血供丰富,穿刺过程可能损伤肾内血管,引发不同程度出血。轻者可能仅出现镜下血尿,通常经过适当休息可自行缓解;重者则可能出现肉眼血尿,甚至形成肾周血肿。肾周血肿较大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患者出现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研究表明,肾穿刺后肉眼血尿发生率约为2%12%,肾周血肿发生率约为1.3%16.7%。
2.感染:穿刺属于有创操作,若消毒不严格或患者自身抵抗力较差,细菌等病原体可能趁机侵入肾脏,引发感染,如肾盂肾炎、肾脓肿等。感染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寒战、腰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尽管严格规范操作可降低感染风险,但仍有一定发生几率。
3.损伤周围组织器官:肾脏周围有肠道、肝脏、脾脏等重要器官。在肾穿刺过程中,若穿刺针定位不准确或患者呼吸配合不佳,穿刺针可能误伤到周围组织器官。比如损伤肠道,可能导致肠穿孔,引起腹膜炎,出现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损伤肝脏或脾脏,可能导致出血,危及生命。不过,随着超声引导等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发生率已有所降低。
4.动静脉瘘:穿刺损伤肾内血管后,动脉和静脉之间可能形成异常通道,即动静脉瘘。动静脉瘘可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血尿等症状。多数小的动静脉瘘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闭合,但少数较大的动静脉瘘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
5.肾脏撕裂伤:虽然较为罕见,但在穿刺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或肾脏本身结构异常,可能导致肾脏撕裂伤。肾脏撕裂伤可引起大量出血,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切除部分肾脏组织来控制出血,对患者肾功能造成较大损害。
二、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肾脏相对较小,且在穿刺过程中配合度可能较差,增加了操作难度与风险。一方面,儿童更易因穿刺导致出血,因其肾脏血管相对较细,止血难度可能更大;另一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儿童进行肾穿刺,需更加谨慎评估必要性,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心理安抚,以提高其配合度,操作过程中需精准定位、精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肾穿刺的风险。高血压患者穿刺后出血风险更高,控制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穿刺,可能导致出血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较低,术后感染风险增大,且伤口愈合可能较慢。因此,老年人肾穿刺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适范围,术后加强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3.孕妇:孕妇情况特殊,肾穿刺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穿刺过程中的刺激可能引发宫缩,导致流产或早产;穿刺后若出现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也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若非必要,一般不建议孕妇进行肾穿刺。若必须进行,需多学科团队(妇产科、肾内科等)共同评估风险与收益,制定个体化方案,操作过程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术后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情况。
4.有出血倾向者:这类人群本身凝血功能存在异常,肾穿刺后出血风险显著增加,且出血后止血难度大。常见的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等。对于有出血倾向者,肾穿刺前需纠正凝血功能,如血小板减少者可输注血小板,长期服用抗凝药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或停药一段时间,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再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肾穿刺,术后仍需密切观察出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