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咽鼓管功能障碍
1.机械性阻塞:鼻腔及鼻窦疾病是常见原因。如鼻炎时,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可阻塞咽鼓管咽口。鼻窦炎产生的脓性分泌物,同样会影响咽鼓管通畅。腺样体肥大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多发,增生的腺样体可压迫咽鼓管咽口,阻碍空气进入中耳。据统计,腺样体肥大患儿中,约3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鼓膜内陷。此外,鼻咽部肿瘤也可压迫咽鼓管,虽然相对少见,但因其严重性需高度警惕。
2.功能障碍:咽鼓管软骨弹性降低,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咽鼓管软骨弹性纤维减少,导致咽鼓管开张能力下降。咽鼓管黏膜纤毛运动障碍,可由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等引发,纤毛功能受损后,无法有效将中耳分泌物排出,使中耳内压力降低,引发鼓膜内陷。
二、中耳局部感染
1.急性中耳炎:初期,炎症刺激可导致中耳黏膜充血、肿胀,产生炎性渗出物,使中耳内压力升高。随着病情发展,若渗出物不能及时排出,中耳内压力逐渐降低,鼓膜受两侧压力差影响而内陷。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平、直的解剖特点,更易患急性中耳炎,进而引发鼓膜内陷。
2.慢性中耳炎:长期的炎症刺激,可破坏中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耳黏膜增厚、粘连,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引流,导致中耳内形成负压,鼓膜内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内陷发生率可达60%80%。
三、气压变化
1.乘坐飞机、潜水等:乘坐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外界气压快速变化,若咽鼓管不能及时调节中耳内压力,就会使中耳内压力与外界气压不平衡。潜水时,随着深度增加,水压增大,同样会造成中耳与外界压力差,引发鼓膜内陷。据研究,未进行正确调压措施的乘客,乘坐飞机后约10%2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鼓膜内陷症状。
2.高压氧治疗:在高压氧舱内,若患者未掌握正确的调压方法,也可能因中耳内外压力失衡导致鼓膜内陷。
四、其他因素
1.外伤:耳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可能损伤鼓膜及中耳结构,影响咽鼓管功能,进而引发鼓膜内陷。例如头部外伤累及颞骨,约5%10%患者可出现鼓膜内陷。
2.先天性因素:部分人先天性咽鼓管发育异常,如咽鼓管狭窄、闭锁等,导致中耳通气障碍,易出现鼓膜内陷。
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咽鼓管解剖结构特殊,更易因各种原因导致鼓膜内陷。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若孩子经常感冒、患鼻炎等,应积极治疗,预防中耳炎发生。同时,教育孩子正确擤鼻方法,避免用力过度使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2.老年人:老年人咽鼓管软骨弹性降低,功能易出现障碍。若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病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咽鼓管黏膜血液循环,加重功能障碍。平时可适当进行吞咽、咀嚼等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
3.特殊职业人群:如飞行员、潜水员等,工作中气压变化频繁,应接受专业的中耳气压平衡训练,掌握正确的调压方法。在飞行、潜水前,确保鼻腔、中耳无炎症。若有感冒、鼻炎等疾病,应暂停相关工作,待康复后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