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吐奶
(一)原因
新生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较松弛。例如,足月新生儿的胃容量约为30-60ml,而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限制胃内容物反流。当婴儿吃奶后,胃内的奶液容易反流至口腔导致吐奶。这种情况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婴儿过度喂养、吃奶时吸入较多空气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比如,婴儿一次吃奶量过多,超过了胃的容纳能力,就容易出现吐奶现象。
(二)表现
通常为少量奶液从口腔流出,婴儿一般精神状态较好,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吐奶往往是在喂奶后不久发生,可能只是吐出一两口奶。
(三)应对措施
喂奶后可将婴儿竖抱,让其头部靠在家长肩部,轻拍背部,帮助排出吃奶时吸入的空气,一般拍嗝3-5分钟即可。喂奶量要适量,不要让婴儿一次吃得过饱。随着婴儿月龄增长,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生理性吐奶会逐渐减少。
二、病理性吐奶
(一)消化道畸形
1.食管闭锁:这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婴儿出生后即出现唾液增多,频繁吐沫,喂奶后立即出现呕吐,呕吐物可含有胆汁。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因为食管闭锁会严重影响婴儿的进食和营养吸收,若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
2.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呕吐,开始为溢奶,逐渐加重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和奶凝块,不含胆汁。可在右上腹摸到橄榄样肿块。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如幽门环肌切开术。
(二)感染因素
1.胃肠道感染:如婴儿感染了轮状病毒等,除了吐奶外,还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较为常见,婴儿会出现频繁吐奶、水样便等。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
2.全身性感染:如肺炎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婴儿吐奶。肺炎时婴儿除了有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吐奶情况。需要针对肺炎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三)其他疾病
1.颅内压增高:如新生儿颅内出血、脑膜炎等,除了吐奶外,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前囟饱满、抽搐等症状。颅内出血可能是由于分娩过程中的产伤等原因引起,而脑膜炎可能是细菌等感染导致。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头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
2.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婴儿除了吐奶外,还可能有反应低下、嗜睡、喂养困难、黄疸消退延迟等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进行替代治疗。
三、不同年龄及特殊情况的吐奶特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发生吐奶的概率相对更高,且吐奶可能更严重。因为早产儿的胃容量更小,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更差。对于早产儿的吐奶,喂奶时需要更加小心,喂奶量要根据其体重等情况严格控制,喂奶后拍嗝要更仔细,并且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精神状态和吐奶情况,若吐奶频繁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
(二)有特殊病史的婴儿
如果婴儿有过窒息史等特殊病史,出现吐奶时需要格外警惕。因为窒息可能影响婴儿的消化系统等多器官功能,此时吐奶可能是身体出现异常的信号,需要及时评估婴儿的整体状况,包括呼吸、心率、精神反应等,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潜在的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