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或便秘:乙状结肠肿瘤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肿瘤刺激肠道,导致排便次数增加。
便秘与腹泻交替:肿瘤影响肠道蠕动,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现象。
2.腹痛
隐痛或胀痛:乙状结肠肿瘤引起的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可在腹部左侧下部感觉到。
腹部肿块:肿瘤较大时,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有一定的活动度。
3.便血
大便带血:肿瘤表面溃破或感染时,可出现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
脓血便:肿瘤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血便。
4.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乙状结肠肿瘤较大时,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有一定的活动度。
肠梗阻:肿瘤堵塞肠道时,可引起肠梗阻,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乙状结肠肿瘤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有肠道肿瘤家族史、慢性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乙状结肠肿瘤的治疗,主要根据肿瘤的分期、大小、位置、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早期乙状结肠肿瘤多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情况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晚期乙状结肠肿瘤则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为主。
总之,乙状结肠肿瘤的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