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孕浮肿的原因
1.生理因素
孕妇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雌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多,使得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进而出现浮肿。孕期血容量逐渐增加,到妊娠晚期约增加1000毫升,这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静脉压升高,使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产生浮肿。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下肢及外阴部出现浮肿。怀孕后孕妇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增加,若摄入不足,可能会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水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引发浮肿。
2.病理因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使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出现浮肿,同时常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等症状。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导致体内水钠代谢紊乱,出现浮肿,如孕妇原本就有慢性肾炎,孕期肾脏负担加重,症状可能会加剧。肝脏疾病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浮肿,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还可能伴有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素分泌减少,导致机体代谢减慢,黏液性物质在组织间隙堆积,出现浮肿,孕妇可能还会有乏力、畏寒、嗜睡等症状。
3.其他因素
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加重浮肿。孕妇若饮食中盐分摄入过多,会加重水钠潴留,使浮肿情况加剧。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会增加身体负担,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浮肿。
二、不同人群的怀孕浮肿特点及注意事项
1.年轻孕妇
年轻孕妇身体素质相对较好,但可能因缺乏经验,对孕期保健知识了解不足。需注意定期产检,密切关注体重、血压、尿常规等指标变化。生活中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饮食上要合理控制盐分摄入,保证蛋白质的充足摄入。
2.高龄孕妇
高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更应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定期产检,增加产检次数。日常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若出现浮肿加重、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
3.有特殊病史的孕妇
有高血压、肾脏疾病、糖尿病等病史的孕妇,孕期浮肿风险更高。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血压、肾功能、血糖等。饮食上要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根据病情调整营养摄入。例如,糖尿病孕妇要控制糖分摄入,同时保证营养均衡。
三、怀孕浮肿的应对措施
1.一般处理
休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89小时,且休息时可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运动上,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浮肿。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饮食调整,减少盐分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医学干预
若浮肿是由病理因素引起,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会使用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等药物控制血压。对于低蛋白血症导致的浮肿,可能会通过静脉输注白蛋白等方式纠正。
四、特殊人群提示
1.肥胖孕妇
肥胖孕妇怀孕后出现浮肿的几率更高。孕期要更加严格地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遵循医生的饮食和运动建议,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加重浮肿。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预防妊娠期并发症。
2.多胎妊娠孕妇
多胎妊娠孕妇子宫增大更明显,对下腔静脉压迫更严重,浮肿可能会更早、更严重。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增加产检次数,密切关注胎儿发育和自身身体状况。饮食上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多个胎儿的生长需求,但也要注意控制盐分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