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卧床休息的姿势选择
1.仰卧位
-具体姿势: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可在膝关节下方垫一个薄软的枕头,使膝关节微屈,这样可以放松腰部肌肉,减轻椎间盘所受的压力。对于一般人群来说,这种姿势有助于缓解腰部疼痛,因为微屈膝关节能改变腰部的生理曲度,让腰部肌肉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对于有腰间盘突出的儿童,由于其骨骼和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仰卧位时同样需要注意膝关节的适当屈曲,但要避免枕头过高或过低影响舒适度。
-原理:仰卧位时脊柱处于相对自然的生理曲线状态,膝关节微屈可使坐骨神经tension降低,从而减轻对椎间盘的压力,促进局部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2.侧卧位
-具体姿势:向一侧侧卧,双下肢自然屈曲。一般建议选择右侧卧位,因为心脏位于左侧,右侧卧位相对更有利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对于大部分人群包括腰间盘突出患者来说都比较舒适。对于儿童,侧卧位时要注意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避免脊柱扭曲,可在两腿之间夹一个薄枕头,维持髋关节和膝关节的适当屈曲度。
-原理:侧卧位时脊柱的扭曲程度小于仰卧位,能减少椎间盘所受的不均匀压力,对于缓解腰部疼痛有一定帮助,同时也能使腰部肌肉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二、卧床休息的时间安排
1.急性期
-一般情况:腰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期,建议患者尽量多卧床休息,每天卧床时间可达到2-3周左右。例如,对于成年患者,在腰间盘突出急性疼痛剧烈时,前1-2周应尽量保证每天有18-20小时的卧床时间,这样可以让受损的椎间盘有足够的时间减轻水肿,缓解疼痛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在急性发作期也需要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一般每天卧床时间不少于15小时,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可在疼痛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原理:急性期时,椎间盘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大量渗出,卧床休息可以减少身体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降低椎间盘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刺激,从而减轻炎症和疼痛。
2.缓解期
-一般情况:在腰间盘突出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少卧床时间,每天卧床时间可控制在6-8小时左右。比如成年患者,可在白天适当进行一些轻度活动后,晚上保证6-8小时的卧床休息,以巩固治疗效果。对于儿童患者,缓解期时每天卧床时间可调整为10-12小时,同时开始进行一些适合的康复锻炼,如在家长监护下进行简单的腰部肌肉拉伸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强度和时间逐渐增加,避免过度劳累再次诱发腰间盘突出发作。
-原理:缓解期时,椎间盘周围炎症逐渐消退,卧床休息可以在保证身体基本恢复需求的同时,为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做好准备,同时也能防止症状复发。
三、卧床休息的注意事项
1.床铺选择
-对于成人:应选择硬板床,过于柔软的床垫会使脊柱在睡眠中发生过度扭曲,加重腰间盘突出的病情。例如,弹簧床垫在人躺下时会发生凹陷,导致腰部悬空,无法维持正常生理曲度,而硬板床能提供相对均匀的支撑,保持脊柱的正常排列。
-对于儿童:同样建议选择合适硬度的床垫,不能过软,因为儿童骨骼还在生长发育,不合适的床垫可能影响脊柱发育。可以选择在硬板床上铺上薄的软垫,既保证一定的舒适度又能提供必要的支撑。
2.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
-对于所有人:即使在卧床休息时,也不建议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无论是仰卧位还是侧卧位,每隔1-2小时可适当翻身一次。长时间固定姿势会导致局部肌肉疲劳,影响腰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不利于腰间盘突出的恢复。例如,长时间仰卧位会使腰部后方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起肌肉劳损。
-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帮助儿童定时翻身,避免儿童长时间哭闹导致身体固定在某一姿势,同时可以通过轻柔地移动儿童肢体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僵硬。
3.结合康复锻炼
-对于成人:在卧床休息的同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康复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等。五点支撑法具体为: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3秒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做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锻炼可以在卧床休息期间进行,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腰间盘突出的恢复。
-对于儿童:儿童的康复锻炼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的、适合其年龄的锻炼,如在家长帮助下进行仰卧位的下肢屈伸运动,每次屈伸10-15次,每天2-3组,这样可以避免儿童长时间卧床导致的肌肉力量减退,同时促进腰部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锻炼强度不能过大,以儿童不感到疲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