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怎么引起的

乙肝的病原体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具有嗜肝性和嗜淋巴细胞性。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例如,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母亲,其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较高,据统计,此类母亲所生婴儿约有40%-60%会感染乙肝病毒。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内镜等侵入性医疗器械,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都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性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的人群中,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易感人群

新生儿: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若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一旦接触乙肝病毒极易感染。

婴幼儿: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也是乙肝的易感人群。

高危性行为人群:如多个性伴侣者、同性恋者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增加。

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频繁接触血液,若血源或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职业暴露于血液的人群:如医务人员、警察等,在工作中若不慎被乙肝患者的血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若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易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的致病机制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其DNA进入肝细胞核内,以病毒DNA为模板转录出信使核糖核酸(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等成分,同时病毒DNA进行复制。乙肝病毒引发的免疫损伤是导致肝脏病变的重要原因。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清除乙肝病毒时,会攻击感染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如果免疫反应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例如,慢性乙肝患者中,部分会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进而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