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形成的斑块会逐渐阻塞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风险有所差异,一般40岁以后发病风险逐渐升高。长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血管栓塞:各种栓子可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引起脑缺血。常见的栓子来源有心源性栓子,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形成的血栓脱落;还有动脉源性栓子,如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碎片等。心房颤动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疾病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其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黏稠度增加:如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可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引起脑缺血。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或某些慢性疾病有关,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常与高脂饮食、糖尿病等相关,这些因素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的发生情况不同,一般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血液成分改变导致的血液黏稠度增加。
-凝血机制异常:某些凝血因子异常或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不当等情况,可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易形成血栓引发脑缺血。例如,长期服用某些特殊药物的患者,若药物使用不合理,就可能出现凝血机制异常的情况,不同患者因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不同,凝血机制异常的风险和表现也不同。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时,脑灌注压降低,会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缺血。例如,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服用降压药物的老年人,在突然站立等情况下容易出现血压骤降,导致脑缺血发作。心功能不全时心输出量减少,也会使脑部血液供应减少,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患者中都可能发生,如冠心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进而影响脑部血流。
其他因素
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尤其是有动脉瘤等基础病变的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容易引发血管痉挛,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颈部血管受压:如颈椎病变压迫颈部血管,可影响脑部血液供应。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可能增加颈椎病变的发生风险,进而压迫颈部血管,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