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鹅口疮的定义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属于真菌感染性疾病。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口腔局部环境发生改变时,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鹅口疮。
二、鹅口疮的症状表现
口腔黏膜表现: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斑膜,形似奶块,但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可见下方潮红、粗糙的创面。斑膜可出现在颊黏膜、舌、牙龈、上颚等部位。
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下全身症状不明显,但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低热、拒食、吞咽困难等症状。对于婴儿来说,可能会因为口腔疼痛而出现哭闹不安、烦躁等表现。
三、鹅口疮的发病原因
免疫力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自身免疫力尚未发育完善。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相对较低,且婴幼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而自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发生鹅口疮的风险相对更高。
-其他人群: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接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力受到抑制,也容易患鹅口疮。
口腔局部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婴幼儿的口腔清洁较差,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清洁婴儿的口腔,或使用不清洁的奶嘴、奶瓶等,容易导致白色念珠菌在口腔内滋生。例如,长期不清洗的奶瓶,残留的奶液容易成为白色念珠菌生长的培养基。
-口腔损伤:口腔黏膜受到损伤,如婴儿出牙时牙龈损伤、哭闹时咬伤口腔黏膜等,破损的黏膜为白色念珠菌的入侵提供了门户,从而增加了患鹅口疮的几率。
四、鹅口疮的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口腔内的典型症状,如白色斑膜的分布、形态等,初步判断是否为鹅口疮。
实验室检查: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方法是取口腔黏膜斑膜处的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若发现白色念珠菌的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此外,对于免疫力严重低下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真菌培养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真菌的种类及药敏情况。
五、鹅口疮的预防措施
口腔护理
-婴幼儿:家长要注意婴儿的口腔清洁,在喂奶后可以给婴儿喂少量温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于使用奶瓶喂养的婴儿,要定期清洗奶瓶、奶嘴,并用开水烫洗消毒。
-其他人群: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老年人可以使用合适的口腔清洁用品,如软毛牙刷,避免口腔黏膜损伤。
增强免疫力
-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并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
-其他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度运动,如老年人可以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六、鹅口疮的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制霉菌素混悬液等。制霉菌素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对于婴幼儿患者,将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擦在口腔患处,每天数次。
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继续做好口腔护理。对于使用奶瓶喂养的婴儿,要严格消毒奶瓶等用具。同时,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治疗鹅口疮的同时,要积极寻找并处理导致免疫力低下的因素。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七、特殊人群鹅口疮的注意事项
婴幼儿:在治疗鹅口疮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安全。由于婴幼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病情变化,如口腔症状是否缓解、是否出现新的症状等。如果婴儿出现拒食、发热等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患鹅口疮时,要注意口腔护理的温和性,避免过度擦拭口腔黏膜导致损伤加重。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因为老年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良好的营养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要保证老年人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必要时可给予营养支持。
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在治疗鹅口疮的过程中,除了针对鹅口疮进行治疗外,还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例如,艾滋病患者要遵循艾滋病的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提高整体免疫力;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降低因免疫力低下而导致的机会性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