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传播
1.直接性接触:妇科支原体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在性生活过程中,支原体可通过生殖道黏膜的微小破损处进入对方体内,引起感染。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频繁且不使用安全套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研究显示,性活跃人群中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性活动较少者。
2.间接接触:虽然相对较少,但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如接触被支原体污染的衣物、毛巾、马桶圈等物品。不过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少见,通常需要在卫生条件较差且接触者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才容易发生。
二、母婴传播
1.宫内感染:孕期若母亲感染支原体,支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例如,研究发现感染支原体的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较未感染孕妇有所增加。
2.分娩过程传播: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接触到被支原体感染的阴道分泌物,从而发生感染,可能引起新生儿肺炎、结膜炎等疾病。
三、自身菌群失衡
1.抗生素使用不当: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抑制有益菌生长,使支原体等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引发感染。例如,频繁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其他疾病,可能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破坏了阴道内的正常菌群环境。
2.激素水平变化: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阴道局部环境改变,可能有利于支原体生长。如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阴道pH值改变,为支原体滋生创造条件。
3.免疫力下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阴道抵御支原体等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增加感染几率。例如,一项针对长期精神压力大的女性的调查发现,其支原体感染率相对较高。
四、医源性感染
1.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在进行妇科检查、手术等医疗操作时,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携带支原体,就可能将其带入女性生殖道,引发感染。正规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消毒有严格规范,但在一些不正规场所进行操作时,这种风险相对增加。
2.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若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也可能造成支原体传播,引起患者感染。
对于妇科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
特殊人群提示:
1.孕期女性:孕期感染支原体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若怀疑感染应及时就医。由于孕期用药需谨慎,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切不可自行用药。
2.哺乳期女性:同样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需权衡利弊选择合适药物及治疗时机。
3.儿童及青少年:女童若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孩子个人卫生,教导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穿开裆裤等,减少感染机会。
4.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功能衰退,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适度锻炼增强体质,发现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