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传播
1.性行为是妇科支原体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研究表明,有多个性伴侣或近期有新性伴侣的女性,感染支原体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一项针对性传播疾病门诊患者的调查发现,性伴侣数量超过3个的女性,支原体感染率较单一性伴侣女性高出数倍。这是因为在性行为过程中,生殖器官密切接触,支原体容易从感染者传播至健康者。
2.不使用安全套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支原体等病原体的传播。数据显示,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约30%-50%的支原体感染几率。
二、母婴传播
1.母亲在分娩过程中,若自身存在支原体感染,胎儿经过产道时,易接触到含有支原体的分泌物,从而导致感染。有研究统计,感染支原体的母亲,经阴道分娩时,新生儿支原体感染率可达40%-60%。
2.孕期母亲的支原体感染也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不过,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早产、胎膜早破等严重后果。
三、间接接触传播
1.接触被支原体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发感染。例如,共用毛巾、浴巾、马桶坐垫等个人卫生用品,若这些物品被支原体污染,健康女性接触后,支原体可能通过接触外阴、尿道等部位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2.在一些卫生条件不佳的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女性皮肤接触到含有支原体的水或环境,也有感染风险。虽然这种间接传播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仍不容忽视。
四、自身菌群失衡
1.女性阴道内本身存在多种微生物,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当长期使用抗生素时,会抑制阴道内正常菌群的生长,破坏这种平衡,使得原本处于劣势的支原体大量繁殖,从而引发感染。例如,一项针对长期使用抗生素女性的研究发现,其阴道支原体感染率较未使用抗生素女性明显升高。
2.频繁冲洗阴道也可能破坏阴道内的微生态环境,降低阴道的自净能力,导致支原体等病原体更容易滋生。临床研究表明,每周冲洗阴道次数超过2次的女性,支原体感染风险增加。
3.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阴道局部的免疫功能,使得阴道抵御支原体等病原体的能力减弱,从而增加感染几率。
治疗药物可选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
特殊人群提示:
1.孕期女性:孕期感染支原体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若怀疑感染,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医生会根据孕周、病情等综合考虑,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这是因为孕期用药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所以必须谨慎对待。
2.青春期少女: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支原体可能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家长应关注少女的身体变化,若出现异常症状,如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等,需及时就医。同时,要教导少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过早开始性行为。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支原体感染。一旦感染,可能出现阴道干涩、疼痛等不适症状。建议绝经后女性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适当补充雌激素(需在医生指导下),以增强阴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