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出现血尿、蛋白尿,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导致肾小管损伤时,可出现小分子蛋白尿,如β₂-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升高,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尿酶检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尿酶升高,反映肾小管损伤,其敏感性较高,可在早期发现肾小管功能异常。
2.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当肾功能受损时,二者常升高,但在疾病早期可能正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功能,e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减退。
血电解质:可出现血钾、血钠、血钙等电解质紊乱,如保钾利尿剂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合用时,可能导致高钾血症。
3.肾活检相关检查:为明确病理类型,肾活检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以评估出血风险。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结构,判断有无肾积水、结石等并发症,且操作简便、无创。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老年患者,肾脏可能出现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慢性损伤表现。
2.CT检查:对肾脏病变的分辨率更高,能发现超声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如肾乳头坏死早期,CT可显示肾乳头区低密度影,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生理性减退,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耐受性降低,更易发生药物性肾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尿量减少、水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因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复杂,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联用肾毒性药物。
2.儿童:儿童肾脏发育尚未成熟,非甾体类抗炎药易对其肾脏造成损伤。若非必要,应避免使用。若必须使用,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和尿液指标,如尿常规、尿酶等。家长需关注孩子是否出现尿量异常、血尿、腹痛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孕妇:孕期肾脏负担加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影响胎儿肾脏发育,增加胎儿肾功能不全风险。孕妇应严格避免使用,若有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4.有肾脏病史人群:此类人群肾脏基础较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进一步增加肾脏损伤风险。用药前需告知医生肾脏病史,医生会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用药及调整剂量,治疗过程中需更频繁地监测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