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的成因及机制
牙床上长包常见原因包括:
1.牙龈脓肿:多由细菌感染引发,如智齿周围牙龈组织因食物嵌塞、细菌滋生导致炎症,炎症扩散形成脓肿,表现为牙龈局部红肿、隆起,触之有波动感。
2.根尖周脓肿:常因龋齿未及时治疗,细菌感染累及牙髓,进而波及根尖周组织,炎症渗出积聚形成牙龈包块,患牙多有咬合不适或疼痛,包块位置与患牙牙根相关。
3.牙龈瘤:可能与局部长期刺激(如牙结石、不良修复体)、内分泌改变(孕期女性发生率相对较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牙龈上局限性肿块,有蒂或无蒂,颜色可呈粉红或暗红。
二、临床表现特点
牙龈脓肿:牙龈局部红肿明显,伴疼痛、触痛,严重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压脓肿部位可见脓液溢出。
根尖周脓肿:患牙有叩痛、松动,牙龈包块位置相对固定,与患牙牙髓病史相关,X线检查可见根尖周骨质破坏影像。
牙龈瘤:牙龈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等,一般无自发痛,但易出血,肿块基底部与牙龈相连。
三、诊断评估方法
口腔专科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观察包块位置、大小、质地、与牙齿的关系,检查患牙牙髓活力等。
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辅助判断根尖周骨质情况,有助于明确根尖周脓肿的诊断;对于牙龈瘤,影像学主要排除骨质病变。
四、治疗原则
牙龈脓肿:若脓肿有波动感,需切开引流以排出脓液,配合使用抗感染药物(如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控制炎症,同时保持口腔清洁。
根尖周脓肿:需进行根管治疗,通过清除根管内感染物,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必要时配合抗感染治疗。
牙龈瘤: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术中需彻底去除病变组织及局部刺激因素(如拆除不良修复体、洁治牙结石等),术后需定期复查以防复发。
五、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牙床上长包需警惕乳牙龋齿累及根尖周或萌出性囊肿等,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因口腔问题影响恒牙发育,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孕妇:孕期女性牙龈瘤发生率可能升高,治疗需考虑妊娠阶段,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就诊时需告知医生妊娠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牙床上长包时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治疗过程中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感染扩散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