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宁注射是一种中药注射剂,其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血液循环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脉络宁注射能够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性和血小板黏附性等,从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利于血液的流动。有研究表明,脉络宁注射可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升高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等指标显著降低,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
2.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它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内皮细胞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正常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受损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过程。脉络宁注射通过多种机制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等,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进而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例如在一些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中发现,脉络宁注射能减轻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二、抗血栓形成
1.抑制血小板聚集:脉络宁注射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通过影响血小板的相关受体和信号通路,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减少血栓的形成。动物实验显示,脉络宁注射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抗凝作用相关:它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凝血相关因子,起到辅助抗凝的作用,进一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在静脉血栓模型的研究中发现,脉络宁注射能降低血栓的重量,提示其具有抗血栓的功效。
三、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1.减轻缺血组织损伤:在组织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等损伤因子,脉络宁注射具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例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实验中,给予脉络宁注射后,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减轻,心肌酶谱等指标得到改善,说明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2.改善组织的微循环:它可以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的微循环状态,使缺血组织能够更好地恢复血液灌注,减少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组织功能障碍。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发现,脉络宁注射能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区的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应禁用脉络宁注射,因为其可能对胎儿产生未知的影响;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其抗血栓等作用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老年人在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脉络宁注射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完全明确,一般不建议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