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利弊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优点

创伤小:相较于外科手术,介入治疗通常只需通过微小的创口(如经皮穿刺血管)即可进行操作,对患者身体的创伤明显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例如,外科手术可能需要较大的切口来暴露肝脏进行肿瘤切除,而介入治疗避免了这种大范围的组织损伤。

可选择性治疗:能够较为精准地针对肝血管瘤进行治疗,通过导管将栓塞剂等药物输送到供应肝血管瘤的血管内,使瘤体缺血、坏死,而对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小,可根据瘤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剂量。

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适用:一些老年患者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并发症等),无法承受外科手术较大的风险,介入治疗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例如,一位患有严重冠心病且肝功能发现肝血管瘤的老年患者,外科手术风险极高,介入治疗则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缺点

可能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肝血管瘤有复发的可能。这是因为可能存在未完全栓塞的血管分支,或者有新的血管生成供应瘤体,导致瘤体再次生长。有研究表明,一定比例的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经过一段时间会出现瘤体复发的情况。

可能引起相关并发症

-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等,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有发生的可能。若穿刺不当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局部出血难以控制。

-肝功能损伤:由于栓塞剂等药物对肝组织的影响,可能会引起短暂或轻度的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等,但一般在经过适当处理后可逐渐恢复。不过,对于本身肝功能较差的患者,这种影响可能相对更明显。

-胆管损伤: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有可能误栓胆管相关血管,导致胆管缺血、损伤,进而引起黄疸等胆管相关并发症,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对于较大肝血管瘤治疗效果受限:对于非常巨大的肝血管瘤,单纯的介入治疗可能难以完全使瘤体坏死、消失,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或多次介入治疗,但多次介入治疗也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治疗成本。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肝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需更加谨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介入治疗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因此一般优先考虑观察等待,除非瘤体有迅速增大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才考虑介入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对儿童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对于妊娠期女性合并肝血管瘤需要介入治疗时,要充分权衡治疗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因为介入治疗使用的药物等可能对胎儿有潜在风险,需多学科会诊后谨慎决策。